第16 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南方会)于4月10-13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强调,南方会一直坚持以传播心血管病领域最新研究、推广最新研究成果、培训基层医生新技术为宗旨,以求不失时机地更新观念、转换模式,紧跟当代医学科学发展步伐。他呼吁,目前,在临床层面应加强心血管病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模式,开展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监测,建立针对医疗质量基线水平的数据库,动态地掌握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的基线水平,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质量均等化。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不能盲从欧美指南,中国也没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患情,并能指导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战略规划。”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坦言。
针对我国心血管病高发“疫情”, 林曙光介绍,PURE研究表明,贫穷国家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这并非是由于危险因素较多,而是有些针对欧美人群设计的措施,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林曙光提出,应对我国心血管病的危当把提升心血管病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因为技术和临床救治只能拯救部分患者,而一个战略却能拯救整个国家。”
林曙光介绍,虽然我国公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是我国国家级的慢病防治规划,但一个国家的心血管病战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包括人群层面、医生培养层面、急救层面和医疗质量管理层面,也应考虑到弱势人群、高危人群以及职业人群等。
林曙光呼吁,我国心血管学界应将四个领域作为工作重点:(1) 继续以高血压为抓手,尤其要重视农村地区的高血压管理, 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重视对高胆固醇血症防治,遏制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势头;(3)戒烟;(4)应用心血管病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模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林曙光认为,做好心血管病防控的关键是实现战略转移,从重治疗轻预防转向预防为主、防治合理布局。我国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存在严重不足,甚至缺失。从现在到2025年是我国应对心血管挑战、实现医疗保健服务的战略转型期,从追求患病后甚至终末期的高成本生物技术,转向上游患病前的预防与健康促进。
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存在医疗资源不足、不均衡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矛盾现象。与欧美相比,我国临床评价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国人系统化数据匮乏,导致制定政策与出台指南更多地依赖或参考国外数据。在林曙光看来,我国迫切需要评价目前的临床药物和技术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医疗体系是否合理,怎样以最小花费取得最佳结果。目前,在临床层面加强心血管病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模式,开展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监测,建立针对医疗质量基线水平的数据库,动态地掌握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的基线水平,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林曙光还提到,王拥军团队进行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项目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的心血管病关键治疗技术临床多中心研究信息平台等都作出了表率。
五家单位首批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现有的社会急救体系已不适应胸痛急救的需求,但转变当前胸痛急救的观念确实很难,而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更是难上加难。”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强调,中国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改变急救模式;调动不同力量,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完整和共享数据库平台;提倡院内多学科协同诊疗;推动行政干预。
他表示,胸痛中心被政府授权、学会主导的认证模式尚处于初级程度,认证结果被纳入更多评价系统才是最终目标。
从认证层面如何调动更广泛的积极性,形成真正的协作团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认为,胸痛中心的建设要以心血管内科为主导,联合急诊医学、急救系统、医院管理专业等多个学科来共同构建。目前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组,来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的胸痛中心的认证。
庄建:广东先心病防治成绩斐然
广东先心网的建立为先心病系统防治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政府支出,大医学中心牵头,面对基层医院的三级防治模式,覆盖人群广,效果显著,有望推广应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教授介绍,广东省于2004年建立了覆盖全省多家协作单位的三级综合检测网络——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监测网(先心网),至今已覆盖40家协作单位。截至2013年12月,检测总人数581 942人,1岁以下患儿5405人,总检出率10.68‰。基于先心病注册登记数据库开展了先心病卫生经济学研究,并发现先心病防治网络在先心病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有较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开展网络化胎儿先心病筛查诊断,在网点医院推广胎儿先心病超声筛查诊断技术至关重要。”庄建介绍,目前在40家医院中有36家开展产前胎儿先心病超声筛查。2011-2013年,共筛查妊娠女性444 847人,超声筛查检出率13.01‰。2009-2013年,经网点医院转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超声室有6691 名孕妇进行了胎儿心动图检查,诊断阳性率14.73%。2006年,广东省率先开展先心病产前诊断产后治疗的“一体化”诊疗模式,改变了转运危重新生儿的传统方式及传统的先心病救治模式,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广东省先心病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率稳步提升,一些复杂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也达90%以上。庄建教授指出,小儿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加,1岁以下患儿占51%。先心病心脏外科治疗的低龄化明显,一般手术向婴幼儿期过渡,复杂手术向新生儿期过渡,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在1岁以内接受根治手术。只要患者有需要及手术指证,无年龄体重限制,绝大部分先心病患儿均有手术机会。
据悉,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先心病数据纳入欧洲胸心外科协会数据库的医院。从该院在欧洲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单中心先心病外科临床治疗水平与欧洲平均水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