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时要小心,不能伤到下腔静脉。”
“视野不够清晰,往后退一点。”……
一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正在紧张进行中,视频里不断传来主刀医生的叮咛声。
这是6月8日,“腔镜万里行”公益活动手术转播现场,台下“观众”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从置入腹腔镜到切除部分肾脏,不到15分钟。看到肿瘤被快速“拿下”,观众席中叫好声一片,无不为主刀医师的“快手”称赞。
这位主刀医师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张骞。此刻,他在邢台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内,展示他肾部分切除术的独特技艺。在他隔壁,还有两台手术同时进行——北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汪欣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低位保肛术)和妇产科副主任尹玲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他们分别与邢台市人民医院医生合作,共完成5台腹腔镜手术。
此行,不仅给当地医师带来先进的手术理念和技巧,更为贫困患者提供了免费医疗。
感恩之旅
2005年,刚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张骞留在北大医院工作,恰好赶上腔镜时代,而北大医院又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让年轻人有机会“施展拳脚”。很快,张骞开始在腔镜领域独树一帜。2009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张骞,第一次在当年北大医院举办的国际腔镜泌尿外科学习班上做手术演示。当时会场有很多来自国内各大医院的专家,而他则是第一年副高,不免有些紧张。做什么呢?他选择了自己的“绝活”——肾部分切除术。
曾经,患者得了肾脏肿瘤,就要把肾脏全部切除。肾脏切除后,患者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张骞想,若能保住部分肾脏,对患者意义重大。但在腔镜下如何做,是一个技术瓶颈。
张骞将这个高难度手术定为自己的目标。这时,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患者,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当他听到张骞的计划,立刻表示同意。“我年资很低,患者之所以找我看病,就是信任我。我很感恩于他,是他给了我第一次肾部分切除的机会。”回忆当时的情形,张骞仍然激动不已。值得高兴的是,手术效果很好。此后,他又开展了五六例肾部分切除术,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而这次学习班上的演示,张骞的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肥胖老人。手术中他发现患者脂肪把肾脏包住,像一块石头一样。好不容易把肾脏游离开后,肿瘤却找不到了。当时会场上的专家不断支招,张骞压力骤升。他索性关掉了耳麦,按照自己的想法,立即阻断、切除、缝合。手术完成。
因为不知道切下来的是肾脏组织还是肿瘤,会场专家提出,能否切开,看肿瘤是否在里面?切开后,大家看到了完整的肿瘤,张骞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至今,这个情景张骞仍然历历在目。他认为,年轻医生要给自己设定理想和目标。“当我们有了理想与目标之后,患者就出现了,机会就来了。”
作为“腔镜万里行”公益活动的首站参与者,张骞说,他的成长得到了太多的眷顾,他要把这种幸运回报社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多赢之旅
与张骞一同加入这项公益活动的妇产科尹玲教授不是第一次到邢台。2003年她曾作为支援专家,到邢台矿务局总医院指导,培训当地医师,帮助建立妇科一系列规范体系,开展妇科微创手术,并帮助该院实现了妇科病房住院患者“零”的突破。这段难忘的经历,让她充分感受到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的艰辛,并深刻体会到基层医院的不易。回到北大医院后,她积极开展妇科内镜培训工作,其负责的妇科内镜培训中心首批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目前该基地已为国内26个省市培养了妇科内镜专业人才600余名,学员回去后也都成为了当地医院的内镜骨干。
到基层帮带,能让大医院专家体会到基层医院的不易,从而更加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公益活动传递出去,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而基层医师在一次次的培训中,从理念到技术也有了全面的提升。
邢台市人民医院院长陈树波1991年曾在北医泌尿外科进修,与郭应禄院士一起查房、手术,晚上听郭老讲课。至今,他还记得郭老说过的话:你们不但要学技术,还要学临床思维。今天你们在这里学习,回到当地做没有做过的手术,那就是创新。——这让当时意气风发的陈树波对回到邢台的自己充满了信心。
后来邢台市人民医院率先开展肾移植、腔镜工作等,经专家指导,腹腔镜下肾切除、肾部分切除术也成为医院特色。医院成为邢台市开展腹腔镜手术最多的医院。当上院长的陈树波不仅注重对医师医疗技术培训,还专门邀请医学人文专家授课。他说,每次看到大师一举一动,听到一言一语,医院员工整体素质就提升一次。
爱心之旅
“腔镜万里行”活动,不仅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科医师的腔镜操作技术,发挥培训和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服务基层、共圆中国人健康梦的具体行动。
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的支持。团队由郭应禄院士和刘新民书记带队,团队里除了张骞,还有出门诊时一听到活动消息就立刻同意加入的尹玲教授、从香港连夜飞到北京并赶到邢台的汪欣教授、手术演示后指导手术室规范的穆莉护士长、热衷于公益活动的王宇医生和罗程医生。
邢台与北京只有不到2个小时的火车路程,但能到北京大医院进修的医护人员却不多。
本次公益活动就是通过面对面指导,零距离观摩手术,使当地医生改变传统手术理念,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让更多患者受益。
正如《医师报》社总编辑邢远翔所说,公益活动对于大医院年轻医生而言是心灵的洗礼,是一次了解基层了解国情的机会,让他们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喧闹中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增强公益心。从单打独斗的个人意愿变成团队行为,必须有协会的参与、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高层整合和调度,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人拾柴火焰高,贫困的基层救助需要爱心慈善人士参与,才能使爱心活动可持续进行。
手术进行到下午2:30,几位主刀医师登上回京的列车。明天还有更多患者,更多复杂手术等着他们去战斗。
■ 对话
大医生&小医生
郭应禄院士:我多年的经历总结出来,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有“四爱”:爱国家、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要有职业自豪感。
汪欣:新技术的开展一定要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考虑是否能给患者带来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这是我们腔镜微创外科手术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尹玲:我们在探索妇科内镜方面交了不少“学费”,今天到这里就是为了让基层医师少交“学费”。
张骞: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从模仿、熟练、超越到创新的过程,我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希望自己能有更多创新,让后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掌握并创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陈树波:小大夫要有大追求,小医院要有大努力。
许海峰:2009年我在北大医院进修一年,看到“厚德尚道”的院训已经融入每一位医务人员的骨子里。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解答、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