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湖北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举办的“纪念管汉屏教授百年诞辰·武汉协和心脏大血管疾病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胸心血管外科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
管教授是我国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胸心血管外科的泰斗,也是武汉协和医院外科的创始人。凭借高超的技术,他曾创造了一连串辉煌的“第一”:1950年在中南地区首次开展肺切除术;1952年在中南地区首次开展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956年在中国首次开展按照解剖规律进行的肝叶切除术;1957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中国国内第一篇关于肝切除的论文《肝叶、段切除术》;1956年在湖北省首次开展低温下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心胸外科事业的发展。
2014年是管教授诞辰100 周年。为了纪念他为我国心胸外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推进心胸外科事业的发展,会议期间举办了纪念活动。管教授的儿子回顾了其生平,该院心外科原主任蓝鸿钧教授等缅怀了管教授对医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
我国超声界的泰斗、武汉协和医院王新房教授回忆道,管教授常常引用丘吉尔的一句话“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而他认为管教授就是这“少数人”。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院士表示,当代医生要学习管教授的三大精神:第一,爱国的赤子之心;第二,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第三,为人处世认真、执着的精神。
会议还邀请国内外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顶级专家对当今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疾病诊疗的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胡盛寿院士
心衰:未来心外科的主战场
目前,部分国家的主要心血管病发病率已出现拐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然而心衰是全球唯一持续上升的心血管病。胡院士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心血管外科已取得长足进步,如冠脉外科、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等,而心衰是我国心血管外科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大的领域。目前,外科治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如何科学评估风险;(2)除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外,其他辅助技术能否改善治疗效果。
SinoSCORE模型 其是我国首个心血管外科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显示,SinoSCORE模型可准确预测国人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对医疗质量控制、DRG收费、患者知情权告知具有重要价值。
优化和改进系列治疗关键技术 心衰外科治疗应合理应用各种辅助技术(图1)。胡院士介绍,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术作为危重症冠心病治疗的新术式,其不增加手术风险和围术期并发症,安全可行,但有效性有待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心室及心肺辅助装置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易于安装,费用低,短期使用可达到左室辅助装置的治疗效果;心脏辅助装置可应用于危重症心脏外科患者,也可作为向心脏移植过渡的桥梁;生物心室辅助泵(并体心脏移植)可长期辅助,给予原有心脏康复的机会。而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的最终救治手段,可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董念国教授
预防大动脉调转术后并发症
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介绍,其团队进行的研究显示,大动脉调转术(ASO)后常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原因包括固有缺陷和手术因素。
该研究纳入161例ASO患者,年龄为22 h至4岁5个月。结果显示,ASO术后远期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为7.5%~35%,中度以上约为5%,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步加重。
固有缺陷 第一,新建主动脉壁缺陷。大动脉转位患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且大动脉根部胶原表达减少,导致远期主动脉根部扩张。第二,解剖学特性改变。ASO新建主动脉瓣环失去正常纤维骨架支撑作用,更易发生瓣环扩张。第三,血液动力学异常。无论左室扩大还是缩小患者,ASO术后血流方向及血管应力发生相应改变,影响新建主动脉瓣功能。
手术因素 主动脉根部正常结构维持主要包括窦管交界(STJ)直径、窦部容积、瓣环大小、瓣叶对合面积、冠脉开口位置。Furukawa等研究显示,STJ扩张可导致主动脉瓣反流(AR)。Allen等发现,正常生理状态下,在一个心动周期内,STJ与瓣环直径比值应<1。Won等也证实,STJ与瓣环直径比值<1时无AR。董教授团队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
有限元模型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能为进一步改进手术方式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采用有限元模型阐明neo-AR的发生机制。
研究显示,窦管交界与瓣环直径比为0.8时,瓣环直径改变及瓣叶对合面积最佳,且承受的最大应力最小;窦管交界与瓣环直径比>1时,瓣环直径改变及瓣叶对合面积较差,有可能引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窦管交界直径变化比窦部直径变化意义更为重要。此外,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对瓣环直径及瓣叶对合面积有一定影响,冠脉开口在窦中部相对于开口于窦底部,能降低瓣叶对合错位的风险。
刘金平教授
我国心脏移植临床实践与思考
武汉协和医院刘金平教授指出,心脏移植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手段。然而,每年全世界约80万人等待心脏移植,但心脏移植量仅为3500~5000例/年。根据2013年中国心脏移植网络注册资料,我国心脏移植约150例/年,仅3家医院总例数超过100例。与国际数据相比,我国供体年龄偏小,总体围手术前生存率相仿,但远期生存率较高。
心脏移植技术已趋近成熟,然而面对供体、受体严重失衡,如何扩大供心来源?尸体供心即将废止,脑死亡捐献(DBD)心脏移植将成为主流,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心室辅助装置短期内难以在我国推广,如何有效利用辅助循环装置?
边缘供心 边缘供心是指冷却血时间>6 h,体重不匹配(供/受体重比<0.8),ABO血型不相同,供体年龄>55岁,心脏结构异常或轻到中度冠脉病变。刘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常规供心与边缘供心在ECMO使用、急性排斥反应、1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1年生存率与国际水平相当(85.71%与82.43%)。
脑死亡供心 DBD心脏移植即将成为我国心脏移植供心来源的主流。截至2014年3月,刘教授团队已完成DBD心脏移植26例。分析显示,脑死亡供心与同期尸体供心除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外,主动脉阻断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等无差异,且术后生存率相当。需要指出,DBD供心保护应早期着手,早期综合干预是改善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但DBD病理生理改变对供心影响及供心评估方法还有待提高。
心脏机械辅助 国内应用最多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为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006年刘教授团队实施国内第一例心脏移植后ECMO右心辅助,并于2012年实施国内首例心脏移植后ECMO辅助下再次急诊心脏移植,此外,还曾于2011年完成国内首例、亚洲第三例心肝移植后ECMO辅助。刘教授表示,以右心功能衰竭为主的患者选择ECMO可能更有效,而以左心功能衰竭为主患者可优先选择I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