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全社会都要补课
无需辩驳,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是医生群体,人文精神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无需苛责医生一定要像欧美国家医生那样,给予患者那么多的关爱,因为毕竟国情不同。正如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所言,美国一名医生一天门诊看8名患者已经感觉是超负荷了,我们的医生一天要看何止80名患者。没有足够的沟通时间,人文精神恐怕也难有很好的体现。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亦不必多言,因为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其不可能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就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所指出的那样,医乃仁术,我们需要弘扬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博学严谨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合。此外,我们还应不断宣传和弘扬尊医敬医的社会氛围,医患共同携手,战胜病魔,这才是我们应该宣传的理念。因此,以德治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应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能孤立地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
都说培养一名绅士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同样,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又何止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在这条路上我们又该如何行进呢?
既然是培养,必定离不开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医院副院长姚树坤谈到,在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以及随后的毕业后教育阶段,呼吁将医学人文、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这三大方面作为必修课,因为我们的医生需要提高绝不仅仅只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打造“三星级医生”的基础,即健康照护的提供者、医疗方案的决策者和健康教育者。
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温建民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处方:“解决的关键还要落在医改上。”
温建民指出,人文关怀不是单方面的,医生必须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其才会心甘情愿地给予患者人文关怀。首先,医生的薪酬一定要到位,在社会其他行业中应该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健全完善,当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根本没有时间给予患者所谓的人文关怀,时间是基础;再次,医学教育中一定要加入更多人文方面的内容。
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
医生群体固然需要提高人文素养,但需要提高人文素养的又何止医生一个群体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俞光岩教授指出:“营造医患和谐的环境,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这个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俞光岩回忆起之前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四五岁的孩子过马路只要看到红灯,哪怕只是一条三米宽马路,他也绝对不会往前走;开车的司机如果看到有人横过马路,一定会停下车来。这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准则,更是社会的公德。这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张雁灵同样提到:“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盖一座大厦,医生和患者是两大支柱,维系着这个工程,而我们的公、检、法,是这个大厦的上层建筑,他们用法治维持着医患关系。这还不够,其实他的基础亦是医生和患者本身,靠国民素质和教育,靠人文精神,所以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问题,而非仅仅一个行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早日摘掉“乙肝大国”帽子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是“肝炎大国”,乙肝病毒(HBV)感染处于中等流行水平,尽早控制乙肝疫情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大事。
“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已经在浙江省三个县区成功开展了“乙肝防治FVT策略”试点工作,乙肝病死率从“十一五”末的1.54%降至“十二五”末的0.98%。
为造福更多乙肝患者,早日实现摘掉“乙肝大国”帽子,在总结乙肝防治“FVT策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推广乙肝防治FVT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国家应在财政与政策上加大对全人群免费健康体检的支持力度,涵盖乙肝筛查,以及时掌握乙肝未感染人群和乙肝感染者(包括患者)。
其次,出台15岁以上乙肝未感染人群免费疫苗接种政策,对体检筛查出的易感人群进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降低我国乙肝新发感染率。
再次,出台乙肝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提高抗病毒治疗率,改善乙肝感染者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均波
启动全民高胆固醇教育、干预和管理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胆固醇管理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短板”。我国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升高所引起。我国自2009年起已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血脂管理相对滞后。
建议第一,我国有条件的城市年龄大于45岁的城镇居民免费筛查血脂,设立年度健康管理目标;第二,对筛查出高胆固醇的高风险患者积极干预,设置考核目标到城市社区,胆固醇达标率要予以明确要求;第三,从公共卫生基金中以合理资源支持社区医生的筛查与管理工作;尽早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降低心脑血管死亡率;第四,加强高胆固醇的全民危害教育,从饮食和治疗双管齐下;第五,提升社区医生对血脂异常的管理的能力,满足分级诊疗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
提速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目前,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新增患者约30万人,移植手术病例却仅万例左右。我国有169家医院被批准开展人体器官移植项目,而实际上,我国每年约有100万肾脏透析患者,30万肝脏衰竭患者,20万心肺衰竭患者,他们都是器官移植的潜在对象。因各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待移植患者多、供体少,每年大量的患者最终不治而终。
主要障碍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大众捐献意愿淡漠;受医技水平限制,开展移植医院较少;因治疗费用昂贵,多数患者被迫放弃;因多重监管体制,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因长期存活率不高,患者选择移植意愿不强。
建议加强相关知识宣传,破除封建传统观念;成立行政直管部门,协调区域资源共享。同时提升医保报销额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借助现代科技优势,提升移植效果质量,研制推出新型药品,造福器官移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