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3-16 总第49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3-16 总第49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3期

发布时间:2017-03-16

呼吸

标题导航

感染中毒症:流行病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7-03-16来源:《医师报》作者:解立新  阅读: 58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感染中毒症(Sepsis)是危及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首位临床综合征,世界感染中毒症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感染中毒症发病人数在2700万以上,每年死亡600~800万人。美国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2009年美国全国感染中毒症发病率上升了一倍以上,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严峻的现实对临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Sepsis这个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生物体腐败、腐烂的过程。

自1991年明确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来(Sepsis 1.0),人们对感染中毒症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发现Sepsis 1.0的诊断标准[Sepsis:感染+SIRS(满足以下2条或以上标准:T > 38℃ 或< 36℃,HR > 90 bpm, RR > 20 bpm, WBC > 12 000/mm3/或 < 4 000/mm3/或 > 10%杆状核),Severe Sepsis: Sepsis+器官功能不全, SepticShock: Sepsis+顽固性低血压] 有许多缺陷,其中争议最大的是Sepsis 1.0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不仅太高,把一些不是感染因素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外科术后等)误诊为Sepsis,而这些疾病发展和预后与Sepsis并不相同;另外Sepsis 1.0诊断标准又不很敏感,把相当一部分没有典型SIRS表现的重症Sepsis(无反应性Sepsis)漏诊,其结果是直接导致这部分患者因没有及时诊断和干预而可能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2003年提出了Sepsis 2.0标准因过于繁琐,且与Sepsis 1.0标准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很快淡出视野。

2016年初JAMA发布的Sepsis 3.0标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改变,该标准定义Sepsis为机体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衡的威胁生命的脏器衰竭疾病(SOFA≥2+感染),关注于宿主对感染反应的失衡和对脏器的损害,笔者却认为是对Sepsis认识的回归。古希腊时期对Sepsis定义为机体的腐烂,即脏器损害,Sepsis 3.0 实际上是重回Sepsis之根本,又回到了历史的起点。

Sepsis是感染疾病中威胁生命的临床综合征,Sepsis多病因,多变化,异质性很强。

Sepsis 1.0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关注于感染对全身的影响,旨在通过早发现、早诊断而做到早干预,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医学手段无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做到面面俱到,反而导致过度诊断和漏诊这一尴尬现象同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对Sepsis的诊治。

Sepsis 3.0实际上是后退一步,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关注于感染导致器官衰竭是病情急剧发展、威胁生命的关键因素,从器官损害早期诊断入手,期待有效逆转疾病发展。

另外笔者认为,Sepsis 3.0革命性进展是人为宿主对感染反应的失衡是Sepsis疾病发展的关键,将感染与免疫失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宿主免疫到适应免疫,免疫过度、免疫抑制、免疫麻痹、免疫衰老等在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Sepsis的核心所在。当然,目前虽已初窥门径,但仍是雾中看花,难究真谛。但该领域一旦突破,将彻底改变Sepsis的诊治现状,带来质的飞跃。

Sepsis的诊治近20年没有质的突破,但已是曙光在前。回想10余年前,人类对癌症的免疫失衡研究出现突破,随之带来了目前肿瘤届免疫靶向精准治疗的春天,部分癌症也从不治之症变为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可治可控慢性疾病。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对感染与免疫失衡认识的不断深入,Sepsis的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不会再是梦想。挑战在前,长枪在手,我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