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3-16 总第49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3-16 总第49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3期

发布时间:2017-03-16

循环

标题导航

肿瘤心脏病学:变革观念

发布时间:2017-03-16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张亮  阅读: 57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肿瘤心脏病学是近年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形成背景是由于诊治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在肿瘤治疗中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逐渐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Ky Bonnie教授介绍,肿瘤和心血管病在美国是导致死亡的两种主要疾病。癌症治疗中,放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都可能对患者心脏造成损害,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或死亡。

Bonnie教授指出,抗肿瘤治疗中,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早期预测患者的心功能障碍风险,还可用于心脏风险分成及评估治疗效果。为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制订更为积极的心脏保护策略提供帮助,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显得尤为可贵。

Bonnie教授希望通过肿瘤科及心内科医生的广泛协作,深入临床,认真观察,积累数据,达成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预后的共识意见,制定针对患者实际病情的治疗方案,在医学统计学家指导下,通过大规模、多中心、多学科合作、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从中总结出确有证据支持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看来,肿瘤心脏病学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明确指出,未来的方向和挑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观念的革新与改变。从“谈癌色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肿瘤治疗中的心脏保护应体现为全程关护。第二,诊疗模式急需改变。现阶段肿瘤科医师对心脏损害关注不够,干预时机较晚。第三,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医师的培训需要加强。各学科以及各亚专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交叉学科之间的培训更显重要。第四,肿瘤心脏病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良好协作。该新型学科涉及肿瘤科、肿瘤放疗科、血液科、心血管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使该学科成长壮大,真正地为患者解决问题。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