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03 总第4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03 总第4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2期

发布时间:2016-03-03

人文

标题导航

精准打击号贩子的标本之策

发布时间:2016-03-03来源:《医师报》作者:王岳  阅读: 55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近来,政府下决心彻底整顿困扰行业十余年的“医院号贩子”问题。可要想打靶号贩子,找准靶心很关键。

挂号首尾漏洞  “实名制”难奏效

很多人认为“号贩子”的存在是源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和诊疗服务收费标准过低。对于这一观点,我却不敢苟同。我想,优质资源稀缺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而服务收费提高也不可能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这一现实,且只会助推患者付给“号贩子”更高的费用。我们唯一能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在挂号问题上的“机会公平”问题。

近日,为整顿“号贩子”问题,北京市卫计委提出8项举措,其中之一便是要落实“实名制”挂号,严格控制“号贩子”利用假身份证占用号源的行为。

实际上,号贩子之所以猖獗,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公立医院的挂号流程存在“首尾漏洞”。首先,在挂号时,尤其是网络预约挂号,并不需要准确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注册并成功挂号。对此,最亟待解决的便是医院就诊卡如何与公安部门、社保部门,特别是外地社保部门信息系统对接问题。这也是目前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各成体系,彼此不依托、不沟通。

其次,在医生看病时,如果发现就诊人和挂号人不一致,难以拒绝治疗。事实上,这完全可以从技术上解决。譬如在开具处方前,医生必须再刷一次患者的二代身份证才能开出药方。或者直接用身份证、全国联网后的医保卡取代就诊卡。只有堵住上述的“首尾漏洞”,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名制”就诊。 

在这方面,卫生部门应该向铁道部门学习。

取消医生手工加号  非明智之举

在8项举措之中,还有一条:“严格加号管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对这一点,笔者不太赞成立即实施。首先,没有调研数据表明,医生手工加号是号贩子的主要号源。而恰恰相反,很多慢病患者由于政策原因不得不到三级医院取药,以及部分特困外地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解决自己的困难。对此,是否应该暂时保留医生个人手工加号呢?同时,必须严格查处“请托加号”的行为。

三级预约非万能药   变革补偿机制是关键

此外,8项举措中,“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分外受到关注。目前,约60%的患者不应该在三甲医院首诊。分级诊疗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号贩子”的关键,要尽快让一级、二级医院,成为三甲医院的挂号处。这一改革举措早已是共识,但为什么推行缓慢?这与公立医院不愿意改变现有“经营模式”密切相关。

2009年,卫生部曾发通报,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但一些医院却变相将医生的收入与工作量挂钩。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医生一边觉得累,一边又不得不承受,为什么门诊量一下降,医院院长就发愁的原因。

这种混乱的局面,根源在于财政对医疗的补给方式。医改方案拟定之时,有学者建议要把医院养起来(补供方),但最终我们套用了传统市场经济领域的规则,决定补贴患者(补需方)。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供需双方信息对称”。而医疗行业完全不具备这一特质。

尽快改变医院经营模式,不让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再为赚钱发愁,这在目前政府(财政加社保)的投入现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是补给谁!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