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03 总第4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03 总第4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2期

发布时间:2016-03-03

肿瘤

标题导航

强调综合与 个体化治疗

发布时间:2016-03-03来源:《医师报》作者:世江 胡漫 徐敏 朱慧 于金明  阅读: 515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早期肺癌的治疗选择:外科手术还是SABR?

在早期肺癌治疗中,对于外科手术和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的选择一直存争论。以MD Anderson医院为中心的研究者,对STARS 和ROSEL研究综合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入组临床分期为cT1~2a(<4 cm)N0M0,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结果显示,无论是总生存期(OS)还是无复发生存期(RFS),SABR都优于外科手术,说明SABR是可手术早期NSCLC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但该研究存一些问题,如样本量较小(58例),随访时间短(SABR 组40.2 个月;手术组35.4 个月)。对其失败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SABR组8例失败患者中6例为局部区域失败,手术组6例患者中2例为局部区域失败。考虑临床早期肺癌即便是cT1N0M0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肺门甚至纵隔淋巴结转移概率,SABR仅照射肿瘤局部,可能使部分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不完全。

死亡原因分析,SABR组:1例(肿瘤进展),手术组:6例(2例肿瘤进展、1例第二原发、1例手术并发症、2例合并疾病),由于手术组死亡患者较多,无论是OS还是RFS,都会受影响,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在不良反应方面,SABR组:6例3级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 (20%),手术组:13例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48%)。两组有明显差距,相对于手术这种有创性操作,SABR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主要为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由于SABR组8例(26%)无病理诊断,手术组6例(22%)术前无病理(1例手术良性),不能排除无病理患者中可能有良性肿瘤患者,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此研究尚存一定局限性,对临床应用指南的更改作用尚需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有RTOG 3502、VALOR、SABRTooth等三项相关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LA-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的地位待探讨

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的治疗,NCCN指南建议行同步放化疗,但治疗结束后是否行巩固治疗,行巩固治疗能获益多少尚无定论。

韩国牵头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KCSG-LU05-04),入组437例进入同步放化疗的Ⅲ期LA-NSCLC患者,化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20 mg/m2),顺铂(20 mg/m2),每周方案,连用6周,放疗方案为66 Gy/33 f。治疗后有171例入观察组,173例入巩固化疗组。巩固化疗为DP方案(20 mg/m2,d1,8,3 w),最多3周期。

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巩固组中位PFS分别是8.1和9.1个月,中位OS为20.6和21.8个月。即对于Ⅲ期LA-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进行后续的巩固化疗并未延长PFS,推荐进行标准的同步放化疗。

该研究需进一步讨论同步化疗方案和化疗剂量的选择。本研究观察组和巩固组中ⅢA期患者比例分别为64%和23%,会影响PFS和OS。

非鳞LA-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中化疗方案须结合个体化

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分别进入PP方案同步放化疗组(培美曲塞500 mg/m2 +DDP 75 mg/m2 ,q3w,3周期;TRT66 Gy/33 f)和EP方案同步放化疗组(VP-16 50 mg/m2 ,d1~5+ DDP 50 mg/m2 ,d1,8 ,q4w,3周期;TRT66 Gy/33 f)。

同步放化疗后,PP方案同步放化疗组行单药培美曲塞巩固化疗4个周期,EP方案同步放化疗组可于EP/NP/TP三种化疗方案中任选1个巩固化疗2周期。

结果显示,PP组和EP组,无论是2年OS还是3年OS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年OS分别为52%和52%;3年OS 分别为40% 和37%),中位OS为26.8和25个月。PFS分别为11.4和9.8个月。

两组OS无明显差异,虽然PFS也无统计学差异,但PP组能稍微延长些(1.6个月)。安全性比较,培美曲塞为基础的方案不良反应相对少些,安全性较高。

由于入组人群为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须考虑个体化治疗问题,涉及驱动基因检测,循环肿瘤细胞/DNA检测等。对于整体结论,只有和个体化治疗有机的结合,才可能是适合患者的方案选择。

瘤床补量照射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作用:年轻患者获益明显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在保乳术后的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瘤床补量照射的意义仍存争议。

2015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随访20年的Ⅲ期临床研究。入组早期Ⅰ/Ⅱ期保乳术后患者,2661例患者为瘤床补量组(全乳腺放疗50 Gy+瘤床补量16 Gy),2657例患者为非补量组(仅全乳腺放疗50 Gy)。

结果显示,补量组和非补量组的2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7%和61.1%;同侧乳腺复发率在非补量组为13%,补量组为9%;20年同侧乳腺累积复发率为非补量组16.4%,补量组12%;累积严重纤维化发生率非补量组1.8%,补量组5.2%。

全乳放疗后瘤床补量照射对于总生存率无影响,可提高局部控制率,特别是对年轻患者具有绝对获益,但会增加中重度纤维化的发生率。大部分年龄>60岁患者可考虑免除补量照射。

局部晚期口咽鳞癌患者放疗靶区的研究尚无定论

Gutiontov等研究结果显示,对同侧Ⅴ区淋巴结未受累的局部晚期口咽鳞癌患者,可考虑不照射Ⅴ区淋巴结。

Spencer等对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术后淋巴结阴性(pN0)的口咽癌患者,尝试术后辅助放疗范围临床靶区(CTV)不包括原发肿瘤的瘤床,仅予颈部淋巴结引流区照射。质子治疗可产生更精确的剂量分布,从而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

尽管这些研究具较大的临床前景,但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还需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至今,关于分割方式的研究仍未得出预期的结果:顺铂联合加速超分割放疗与标准分割放疗相比,没有改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的预后。

头颈部肿瘤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个体化放疗效果初显

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疗效显著优于HPV阴性者,且复发率低,总生存率高,预后好。

ECOG 1308研究显示,90例HPV阳性的Ⅲ/Ⅳ期口咽癌患者接受紫杉醇、顺铂和西妥昔单抗诱导化疗,产生完全临床应答的患者接受低剂量(54 Gy)调强放疗(IMRT),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佛罗里达大学Ⅱ期临床研究,对HPV相关口咽鳞癌低危患者进行降低放化疗强度治疗,以减轻急性损伤和治疗风险。采用IMRT 60 Gy联合每周30 mg/m2顺铂方案。结果显示,全部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86%,原发肿瘤的pCR率为98%,颈部 pCR率为84%。中位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

头颈部肿瘤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个体化放疗已取得初步进展,但这些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期短,需进一步验证。

乳腺癌术后区域淋巴结放疗是重要术后治疗手段

MA20研究包含2000-2007年,共1832例乳腺癌患者,所有病例均接受保乳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85%有1~3个淋巴结转移,10%淋巴结阴性但具高危因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16例),对照组仅接受全乳腺放疗,淋巴结放疗组接受全乳腺加区域淋巴引流区放疗(淋巴结放疗范围包括锁骨上下区、腋窝和内乳区)。

10年随访后发现,两组的总生存率无差异。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淋巴结放疗组82.0% 和全乳腺放疗组 77.0%。淋巴结放疗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2级及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和更高的淋巴水肿发生率。

对于1~3个淋巴结阳性或淋巴结阴性的高危患者,区域淋巴结放疗没有提高总生存,但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

EORTC22922研究探讨了乳腺癌术后内乳和锁骨上放疗的意义。1996-2004年,共4004例乳腺癌患者入组,其中76.1%的病例为保乳术后,23.9%为乳腺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为Ⅰ~Ⅲ期,87.5%患者为0~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不包括外象限或腋窝受累。随机分为淋巴结放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放疗组接受乳腺(或胸壁)放疗加区域淋巴引流区放疗(区域淋巴引流区包括内乳区和锁骨上区),对照组仅接受乳腺(或胸壁)放疗。

随访10.9年,淋巴结放疗组和对照组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3%和80.7%,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1%和69.1%, 无远处转移生存率(FDM)分别为78.0%和75.0%, 肿瘤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2.5%和14.4%。淋巴结放疗组的急性毒副反应为轻度。淋巴结放疗组的肺纤维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对于早期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放疗具有增加总生存的趋势,提高了无进展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降低了肿瘤相关死亡率。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