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刊登了Vincent、Hall等教授的文章“Ten big mistakes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列举了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十大谬误。对Vincent等提出的ICU十大谬误,应如何理解和认识?
Vincent提出,我们消耗了很多精力关注综合征,并不断修改综合征的定义。但是目前很多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脓毒症为例),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不应该仅停留在用一般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心动过速去描述患者的疾病状态,而应深入地研究这些综合征的分子、细胞、器官和机体等不同水平的病生理改变,如脓毒症细胞因子风暴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动态改变。
关于重症医学领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目前,RCT俨然成为医学相关研究的“圣杯”。但是对RCT结果的解读要慎重,应特别小心其入选和排除患者的标准。另外,为减少变异对结局的影响,使用严格标准,入选的RCT受试者并不一定能代表在ICU日常处理的患者。同时,RCT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方案执行严格,而在临床实际中,执行情况也许不同。因此RCT的结论不能直接外推到ICU的实际情况。
Vincent等教授关注监护室之外的患者“旅程”,包括在入ICU之前,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转出ICU之后患者的康复之路。《黄帝内经》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观念。比起危重症的救治,预防重症的发生,阻止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更为重要。
针对第3和第4项提出的问题,要建立危重症的早期识别标准,挖掘可靠的生物标记物,在病情发展为重症前进行积极干预。这要求ICU医生与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密切合作。患者经过ICU救治转入普通病房后,应继续关注其康复之旅。
Vincent提出应把ICU的诊疗过程做为患者康复的有机组织部分。重症患者在ICU内早期进行适当活动可促进病情恢复,预防ICU获得性肌无力。因此,提高ICU工作人员团队对早期活动的认识水平非常重要。
提醒临床医生,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救治重症患者时,不能盲目地依赖方案。严格遵循治疗方案如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临床医学并非“菜谱”医学。在ICU中诊治患者,应对每位患者进行严格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另外,在重症医学领域,也应深入研究患者基因组、基因表达变化和药物代谢组学的个体差异,实现个体化医疗。
医生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够充分。这一点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中国尤为重要。我们在提高ICU团队临床水平的同时也要提升沟通的技能。
Vincent等指出以实现患者生理指数恢复正常为目标的治疗方案,往往导致很多干预措施过于积极。ICU内很多监护和治疗是双刃剑,在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同时,要恪守“首先不要伤害患者”的原则。
Vincent等提醒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既往健康状况制定治疗目标,同时也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这一点,使其期望值与治疗实际效果相符。
关于ICU治疗相关伦理问题,ICU内最为突出的是生命终末期伦理学问题。ICU在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也收治了许多长时间依靠机械通气等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如何解决这些人的治疗问题需伦理学帮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提倡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拒绝面对现实或被动等待都有可能影响医患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