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发表了其牵头开展的MISSION-1研究方法学文章。(Am Heart J.2016年1月25日在线版)
阜外医院的外科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综合干预措施,通过移动应用,对医生进行三类干预措施:药物使用培训和指导工具、用自查清单提醒医生及时开药、以及通过定期反馈报告来督促外科医生提高处方率。
郑哲和饶辰飞等在《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一项综述揭示了启动该研究的初衷。郑哲认为,借助移动医疗的力量,可更好地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就我国而言,逾七成国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而且患者教育也相对薄弱,长期药物治疗率可能更低,较为适宜应用移动医疗来改善当前状况。
另外,郑哲等对智能手机App、智能手环等干预方式等较为看好,因为这些技术更为经济、形象、便捷、针对性更强。不过目前尚缺乏针对App等作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此外,也更方便医患之间交流、互动,并有助于减轻医院、医生、患者的负担。
之前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CCSR)发现,我国心外科医生普遍对冠脉搭桥术后的二级预防重视不足,我国搭桥患者出院带药中他汀的使用率仅72%,不足四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所有符合指南和使用指征的药物,这都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郑哲教授指出,MISSION-1研究作为首个基于CCSR的质量改善行动,将在质量改善措施的验证和推广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发挥先锋示范和试点作用,对于未来一系列心血管病质量评价和改善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该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前瞻性、整群随机分组临床研究,利用最小化随机方法,将60家大型外科中心收治的预计96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研究将干预组的外科医生纳入微信公众号管理,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干预,并利用CCSR数据平台评价干预效果。
研究主要终点为符合指征的患者出院带药中他汀的使用率,次要终点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处方率改善情况。该研究预计于2016年11月结束入选,于2017年发布主要研究结果。
MISSION-1研究由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支持,全部医院来自于CCSR协作网络。
郑哲教授还透露了MISSION-2研究的设想,阜外团队将为冠脉搭桥患者量身定制了自我管理App,希望利用这种信息化干预手段,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院外自我管理水平;MISSION-2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预计入选超过1000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