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青少年结节的罹患率约1.5%,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群的罹患率约为4%,男女比例为1∶4~1∶5。尸体解剖连续切片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达50%,而对非甲状腺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其检出率也达13%~40%。甲状腺结节中恶性仅占5%~15%,绝大部分为良性。多数良性结节无需特殊治疗,仅需定期随访。
目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最佳随访频度仍缺乏有力的证据。面对这一问题,《美国医学会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Durante等学者召集了992例无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经5年随访发现,85%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并未出现显著增大,甚至部分结节有所减小,而被诊断为甲状腺癌者也很罕见。
该研究认为:第一,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可信度高,其假阴性率仅为1.1%。第二,良性甲状腺结节多不发生显著增大。ATA指南建议,对良性结节每间隔6~18个月进行随访,如结节无明显变化,可间隔3~5年复查;而Durante等学者建议间隔12个月进行复查,因为其发现结节增大多发生在随访的第一年,如果结节无显著变化,第二次随访可间隔5年。第三,即使甲状腺结节发生增大,单纯的增大也并非癌变先兆,提示恶性的甲状腺超声特征更有价值,如结节实性低回声、边缘不规则、钙化、血供丰富、纵横比失调等。ATA指南对于甲状腺结节显著增大建议重复FNAB,而该项研究显示,随访期间确诊为甲状腺癌的5个甲状腺结节中,有3个均未发生明显增大,而其初发时的甲状腺超声均含1项特征提示恶性。
基于该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Durante等学者认为是时候修订指南了。部分学者也认为这是患者的福音,不仅可降低医疗成本,还可减轻患者负担。
在我看来,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随访的意义在于监测超声或FNAB漏诊以及新发的结节。该项研究纳入992例患者(1567个良性结节)中,0.3%(5个)结节发生癌变;9.3%(93例)患者有新发结节,其中1例诊断为甲状腺癌。虽然癌变比例较小,但确有存在,而及时随访就可尽早发现并诊治。此外,甲状腺超声仅是表观学诊断,目前基因诊断尚处在积累经验阶段,未广泛应用,尚不能完全排除超声或FNAB假阴性的可能, 以及某些基因型的良性结节会有变化的可能。尤其,对于具备甲状腺超声恶性特征而FNAB结果却为良性的患者,更应适当缩短随访间隔。因此我认为,现指南是否确实需要修订仍值得商榷,对于甲状腺结节随访频度,仍需基于更大规模人群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但值得患者注意的是,发现甲状腺结节莫惊慌,绝大多数不需要开刀。对于良性结节,警惕过度治疗,观察随访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