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古老而顽固的传染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 1080 万人,其高传染性、潜伏性和耐药性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这场与病菌的较量中,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犹如“侦察兵”,为肺结核的精准诊断、治疗决策和疫情控制提供了关键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肺结核的“元凶”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菌体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因其细胞壁富含脂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酸、碱、干燥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在人工培养基上需 2~8 周才能形成可见菌落,因此传统培养法耗时较长。其可潜伏在人体组织细胞内,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致病。目前对肺结核的诊断通常依靠 X 线影像学、临床表现、治疗观察和细菌学检查。痰菌涂片是常做的细菌学检查,培养阳性曾经是诊断的“金标准”。
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的“四大武器”
痰涂片镜检:快速筛查的“排头兵”,其原理是将患者痰液制成痰涂片后抗酸染色,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红色杆状形态,1~2 h 内可出结果,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快速筛查。该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筛查手段,但漏诊率较高。即使患者已开始有效治疗,痰涂片仍可能因检出死菌而呈阳性,因此不能单独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但可作为肺结核疑似病例的初步筛查,尤其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
痰培养曾为确诊的“金标准”,其原理是将前处理后的痰液接种在含特殊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通过观察结核菌菌落生长而确诊。其既可检出痰液中数量较少的细菌,减少漏诊,也通过培养出的菌株测试对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的敏感性,指导精准治疗。传统固体培养需 2~8 周,液体培养(如BACTEC系统)可缩短至 1~2周,但仍需等待。操作需要在合格生物安全条件下的微生物实验室中进行,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其检测成本较高,可用于涂片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肺结核患者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精准诊断的“新利器”,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 DNA 或 RNA序列,快速确认感染并同时检测耐药基因突变。其自动化设备减少人为误差,适合推广;但单次检测费用是涂片的数倍,且与涂片类似,治疗初期或结束后不久也可能因检出死菌核酸而呈阳性。其适用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儿童肺结核、耐药结核病等需要快速诊断的场景。
免疫学检测:辅助诊断的“帮手”,代表方法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其原理为通过检测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免疫反应。TST 需 48~72 h 判读结果,IGRA 24 h 左右即可,TST 可能因卡介苗接种或既往感染出现假阳性。免疫学检测阳性结果提示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是潜伏性或活动性),因此可用于辅助诊断。当痰涂片和培养阴性但临床仍高度怀疑活动性肺结核时(需结合其他依据综合判断),或主要用于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结果直接影响肺结核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痰涂片及培养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未经有效治疗的痰涂片阳性患者传染性较强,需隔离治疗并加强消毒措施。对于患者的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痰菌转阴情况,若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治疗失败或耐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和微流控芯片的发展,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正朝着“床旁检测”“全自动化”和“多靶点联合检测”方向迈进。随着技术进步,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肺结核的“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最终战胜这一古老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