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哒”一声脆响从脚踝传来,篮球场上的小王抱着脚倒吸凉气,队友立刻抄起冰袋敷在他肿胀的脚踝上 —— 这是运动场上常见的一幕,却藏着一个流传甚广的误区。在中医看来,崴脚后立即冰敷如同“闭门留寇”,正确的急救处理应遵循 “评估 - 理筋 - 敷药” 的三步法则。
破除冰敷迷思当“寒凝血瘀” 遇上急性扭伤
西医理论中“RICE 原则” 曾是运动损伤处理的金标准,但近年研究发现,急性期冰敷虽能短暂镇痛,却会使局部血管收缩,阻碍气血运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提到 “寒主收引”,冰冷刺激会让经络气血凝结成瘀,导致瘀血滞留于筋肉间隙。
临床显示,不少患者崴脚后立即冰敷,当时痛感减轻,但 2~3 天后肿胀反而加剧。这是因为低温抑制了人体自身的 “祛瘀” 机制,使瘀血瘀滞更深,延长恢复周期。
中医急救三步法
手触心会辨伤情:排除骨折定治则
崴脚后需通过 “望闻问切” 判断损伤程度。中医伤科强调 “手摸心会”,若触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可能是骨折,需立即就医;若仅感筋肉紧张、局部压痛,属于 “筋伤”范畴,可进行下一步处理。 明代《正体类要》记载:“伤损之症,有瘀血停滞者”。正确辨伤后,对单纯筋伤患者采用 “以通为治”原则。
理筋手法通经络:顺筋归位散瘀结
确认无骨折后,运用中医理筋手法。施救者将患者脚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一手托足跟,一手握足背,先以 “捋顺法” 轻推,帮助肌纤维归位;再用“弹拨法”在肿胀处弹拨,促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源于清代《医宗金鉴》,现代研究证实,正确手法可增加局部血流量,加速代谢废物排出。
中药敷贴调气血:活血生新促修复
中医讲究“瘀去新生”,常用桃仁、红花等组成“活血散瘀膏”,用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外敷,将药性导入经络,打通气血通道。
明代《外科启玄》记载的“定痛散”便是经典方剂,现代药理表明,这类中药可抑制炎症因子,促进韧带修复。
康复期的 “动静结合” 之道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急救处理后 3~7 天,可配合艾灸疗法,选取太溪、昆仑等穴位,以热力推动足三阴经气血运行。伤后 2 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踝泵运动”,通过每分钟 20次的勾脚伸脚动作,像水泵般促进血液淋巴循环。
饮食调理遵循“瘀去新生”:伤后 1~3天饮用藕粉羹,取鲜藕 “止血不留瘀” 的特性;3 天后改为黄芪猪蹄汤,黄芪补气行血,猪蹄富含胶原蛋白,二者配伍符合 “气为血帅” 的中医理论,曾有患者按此方案 20 天即恢复训练。
当现代医学还在争论冰敷利弊时,中医已从整体观出发形成完整急救体系。最新运动医学研究也证实,中医理筋手法可使伤处血流量提升 40% 以上。下次崴脚时,请先停下冰敷的手,用中医三步法给脚踝一个修复环境。若肿胀加剧或出现畸形,需及时就医,让中西医结合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