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8-04 总第46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8-04 总第46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3期

发布时间:2016-08-04

消化

标题导航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发布

发布时间:2016-08-04来源:《医师报》作者:武冬秋  阅读: 76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定  义

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哮喘等症状,以及声带后连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肉芽肿、喉室消失、声门下狭窄等喉部体征。

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的现象。


诊断依据

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喉镜检查,对照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可作出初步诊断(图1,2)。若RSI>13分和(或)RFS>7分,可诊断为疑似LPRD。这些患者可以进行至少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如有效可以确诊。

24 h喉咽食管pH(或阻抗-pH)监测诊断指标:24 h咽喉酸反流事件≥3次或喉咽部pH值<4总时间≥1%或24 h内喉咽反流面积指数(RAI)>6.3即可诊断。

咽部pH监测(DX-pH)诊断指标:直立位时Ryan指数>9.41和(或)卧位时>6.79即可诊断。

胃镜检查对LPR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食管测压有助于查找LPRD的致病原因,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blob.png


治疗原则


blob.png

治疗中、治疗后可以随时评估疗效,症状好转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RSI≤13分;

有效:症状改善50%以上,

          RSI降低,但仍>

          13分;

无效:症状无好转,RSI

           无降低。


blob.png


blob.png

专家解读


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李进让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肖水芳教授等专家对该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


咽喉反流性疾病定义更准确

关于是应用咽喉反流性疾病还是咽喉反流病名词的问题。有学者提出,由于消化内科在制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时,应用的是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建议应用咽喉反流病,这样与消化内科的概念相对应。

但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病是指生物体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是病的总称,可分为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源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而咽喉反流引起的一些病症,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不同疾病的表现,是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因此,根据习惯用法建议称为咽喉反流性疾病更准确。


24 h咽喉部pH检测是诊断金标准

目前认为诊断LPRD的金标准是24 h喉咽部pH监测,早期应用的是喉咽和食管双探头的24 h pH监测,标准是24 h咽喉反流事件≥3次就可诊断。判定1次咽喉反流事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喉咽pH<4;(2)食管pH降低随后发生的喉咽pH降低;(3)排除进食或吞咽时的pH降低;(4)快速的pH下降,而不是缓慢的降低。单纯pH监测只监测酸反流的情况,而大部分不伴有反酸烧心症状的弱酸反流和碱反流被漏诊,这部分反流也可引起咽喉部的症状。

除酸反流次数外,可通过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结果分析的资料还包括:(1)总反流次数和非酸反流次数(pH>4);(2)酸反流总时间,监测过程中由于反流原因致喉咽部pH<4的总时间;(3)最长酸反流时间;(4)平均酸清除时间,平均每次反流从pH值低于4开始到pH值回到大于4的时间;(5)平均食团清除时间,食团清除时间应少于酸清除时间,这是由于酸清除包括食管蠕动波对食团的清除和唾液对食管黏膜的酸中和。

综上,最公认咽喉反流的阳性标准还是24 h咽喉反流事件≥3次,因此在本共识内还是推荐该标准。


质子泵抑制剂是首选药物

抑酸治疗是咽喉反流治疗上最常用的内科治疗。目前国际上抗反流治疗公认的首选药物为PPI。

由于目前多数研究数据支持PPI或其他抑酸药治疗LPRD,至少需要服药2~3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是头痛、腹泻、食欲减退等,长期抑酸治疗有可能影响维生素、矿物质代谢和铁吸收,而可能产生贫血等相应症状。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