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家庭治疗工作坊
癌症:历经患病的家庭轨迹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胜利
癌症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更是对整个家庭的巨大冲击。如果我们单单只希望能帮助患者,而不通过他的家庭,这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本次大会特邀来自以色列的L. Baider教授就癌症患者的家庭治疗举办了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题为“癌症:历经患病的家庭轨迹”。预计十几人参加的工作坊,有近百人报名,甚至原本预定的互动式教学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但Baider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培训者,虽然年届八旬、步履有些蹒跚,仍反应敏锐,抓住场上参与者情绪的变化,及时发起引起互动的提问。
家庭动力强调
生活背景下的心理功能
工作坊从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都有谁是你的家人”这个看似无需特别思考的问题,经过家庭治疗框架下的梳理,立即显现出了家庭动力的意味。家庭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家庭成员处理悲伤情绪;强化原有力量;促进适应性应对。
家庭动力下,家庭成员的角色与一般的社会学意义的家庭有着明显的不同,强调更多的是生活背景下的心理功能。培训者从一些特殊的家庭现象(如南美姐妹作为主要家庭成员的家),引出家庭在心理动力层面更为实质性的意义 。
目标设定应着眼于
家庭凝聚力的增加
培训者介绍了家庭中的特性,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分别列出若干条。这样可以使平素对家庭的感觉理性化,更清晰地展现在自己面前。
在干预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目标设定不要聚焦长久存在的个性问题,不聚焦于心理病理现象,而是着眼于家庭功能的整合与提高,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具体目标越是清晰实际,是家庭通过改变能够做到的,则越容易迈出成功的一步。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Baider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了“关系”,通过具体故事展示了动力与转变。“看不见”心理动力的文字,却贯穿着心理动力的导向作用。就具体问题的发问,把培训班变成一个临时的“家庭”,不同成员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经意间,也体现出了各自原生家庭中的问题。
培训最后,Baider教授还邀请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讲述了他的家庭所经历的波折与创痛,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本土特色。
临床心灵关怀工作坊
打开心灵之门 需要爱和技巧
▲ 湖南省肿瘤医院 刘晓红
医疗技术在快速发展,肿瘤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论何种先进的技术都无法代替心灵的宽慰给机体带来的修复与安宁。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从躯体上去治愈患者的疾病,更要理解患者的语言和情绪,理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灵创伤。
本次临床心灵关怀工作坊邀请了来自香港的临床心灵关怀辅导教育专家林锦涛博士和姚镜鸿博士,工作坊分为A、B两组进行,导师们介绍了临床心灵关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现场情境模拟、个案解析等形式,讲解临床心灵关怀的典型案例,让学员们了解到如何良好的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对沟通时注意的言语技巧以及非语言沟通的关键点做了详细阐述。
此外,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临床心灵关怀部的心灵关怀师们还分享了几个典型案例,林锦涛和姚镜鸿两位老师通过对案列逐字报告的解析,赢得在座与会代表的点头称赞。
现场反应热烈,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工作坊,让他们更加了解心灵关怀,走进心灵关怀,让他们了解到,面对患者应该如何倾听和自我表达,如何帮助患者发现其生命的价值,如何用语言沟通的技巧与患者拉近距离,分担他们生命中难以承受的伤痛,如何让医护工作者们内心得到成长和强大。
临床心灵关怀是指医务人员针对患者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心理情绪问题,提供专业、整体的情感与精神支持和帮助。
湖南省肿瘤医院在全国开展临床心灵关怀服务已有十年之久。针对患者患病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恐惧、抑郁情绪及临终时出现的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由专业的临床心灵关怀人员提供整体的临床心灵关怀服务,包括情感支持和帮助,搭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患者及家属重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家人、医护人员提供心灵关怀、情绪疏导、人际关系建立、全人医治的服务。
另外,除了语言沟通的技巧,临床心灵关怀服务还通过艺术治疗,如音乐、绘画、书法、绘本、茶禅等方式打开患者美丽的心灵之门,不断注入积极的心灵资源。
“打开心灵之门需要爱,也需要技巧”。在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医务人员面对巨大医疗压力的现状面前,临床心灵关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鼓圈音乐治疗工作坊
当语言无效时 让音乐来吧!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杨琪
鼓圈不是一种普通的击鼓表演,而是音乐治疗的一种团体治疗形式,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受到欢迎。它不同于打击乐小组或鼓乐团的表演性目的,而是关注于参与者的治疗性改变和个人成长。经过音乐治疗师目的性的设计和引领,帮助参与者缓解压力,辅助肢体功能康复,提高自尊意识、创造能力及情绪表达能力,促进沟通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
本次鼓圈音乐治疗工作坊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湖南省肿瘤医院音乐治疗师们的引领下,用鼓带领大家领略了一番身心灵的盛宴。参会人员通过自己积极的音乐体验学会陪伴和聆听他人,并把鼓圈的魅力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让更多医生和患者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从而得益于音乐。
鼓圈是什么?
鼓圈是以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可以由任意的人组成,这些人可以是健康人群,也可以是患有身心疾病的各类人群;可以是3~5个人的小型组,也可以是上百人的大型组,围坐成一个或多个圈,跟随治疗师的引导来体验打击乐器时的触觉、听觉、视觉和身体运动感觉等多方面细微的变化。
组内成员在敲打乐器时,可感受当下“此时此刻”真实的自我,感受成员间彼此的支持与平等互动,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自由表达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给每位参与者积极向上的成长体验。
音乐治疗直接反映肿瘤患者心理问题
随着CPOS的大力推进,更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意识到了肿瘤心理的重要性。鼓圈音乐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着比语言治疗更直接的优势。
音乐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如节奏、速度和旋律等,其实本身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跳是有速度的,我们的呼吸是有节奏的,我们的走路是有力度的,甚至我们说话时的音乐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说话时的音高会变化、旋律有高低起伏,停顿也是有节奏的。
音乐的不同元素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又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每个人对待不同情绪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而且不是所有的情绪表达都是可接受的,但在音乐环境中的表达却是合理并安全的,如我们有的时候表达愤怒的方式是打人,但是我们“打”鼓却是合理而又安全的。
鼓圈音乐治疗帮助肿瘤患者重建信心
通过乐器的摆放设置、环境的设计和稳定的节奏等让参与者体会到安全与支持,在被理解的安全环境下才可能引发来自心底最真实的情绪表达,当情绪被聆听接受和理解时,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变化。对于肿瘤患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患者可以把自己的担忧和感受带到音乐中来,在合理的环境下能够被聆听也学会聆听他人,肿瘤患者就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
通过小组中的音乐动力,来获得有效的支持和积极资源,通过音乐带来的积极体验让成员自由表达,感受彼此的支持,感受自己被理解、被喜爱、被尊重,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应对癌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