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域医院在心脏监护病房(CCU)设置及再灌注手段方面无显著差异,三级与二级医院及省部级、地(市)级与县级医院之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疗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是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项目组对中国不同地域和级别医院的AMI诊疗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华心血管病杂.2016,44:565)
CAMI项目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领衔开展,研究者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医院115家,向各医院的心内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研究结果
第一,北方医院年收治AMI数多于南方医院,但差距不明显。设有CCU、开展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比例相似。
第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医院年平均收治AMI数逐渐减少,设有CCU、开展溶栓治疗、PCI、急诊PCI和CABG的比例相似。
第三,三级医院床位数、年收治AMI数均多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设有CCU、开展PCI、开展急诊PCI、开展CABG、可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图1)。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医院开展CABG的比例仅为11.1%,可使用IABP的比例仅为13.9%。
第四,省部级、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年平均收治AMI数分别为400、232和80例,设有CCU的比例分别为100%、95.7%和74.3%,开展溶栓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8.2%、100%和91.4%,开展急诊PCI的比例数分别为100%、89.1%和37.1%,开展CABG的比例数分别为97.1%、67.4%和11.4%。
部分县级医院仍无CCU,目前我国二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CABG开展情况均较差,省部级、地市级和县级医院的医疗条件呈阶梯式下降分布。少量医院开展了急诊PCI,但没有将IABP作为必要的辅助措施。
研究者说
缩小各级医院间差距已迫在眉睫
参加CAMI注册研究的医院分布较为广泛,基本能够反映我国目前不同地域和级别医院的AMI的诊治资源的配置情况。
本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域医院在CCU设置及再灌注手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收治人数北方医院多于南方医院,东部医院多于西部和中部医院,可能与人口分布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是否受不同饮食及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及强度、经济收入差距等因素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AMI诊疗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可能会影响AMI患者的诊治效果。医疗资源虽不完全与患者的预后相关,但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的组成部分,可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建立CCU、实施包括急诊PCI在内的再灌注治疗以及肌钙蛋白等检测手段,可使AMI病死率大幅度降低,国外优秀诊疗中心的AMI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本研究表明,部分县级医院仍无CCU,绝大多数三级医院和1/3的二级医院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对于少数不适宜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急诊CABG可降低其死亡率。机械并发症引起心原性休克时,在急性期需行CABG和相应的心脏手术。
本次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二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CABG开展情况均较差,省部级、地市级和县级医院的医疗条件呈阶梯式下降分布,加强地市级特别是县级医院的技术扶持,推进改革,全面改善其医疗服务质量,缩小各级医院间的差距已迫在眉睫。
AMI的国际新定义将肌钙蛋白作为其诊断的核心指标,对于危险分层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大部分医院对AMI患者常规进行肌钙蛋白I或T检测,但仍有2.2%的地市级医院和5.7%的县级医院未开展此项检测,需引起重视。
IAB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危PCI患者,对于药物治疗不能改善预后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指南建议使用IABP。本调查发现,少量医院开展了急诊PCI,但没有将IABP作为必要的辅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