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安徽省蚌埠市某位医生花钱发论文被骗,警方捣毁4个诈骗窝点,抓获78名犯罪嫌疑人,一篇论文牵出了一条诈骗链,令人咋舌。而这,对于医生而言,却并不稀奇。
记者网上输入医生、论文等关键词,页面上立刻显示出相关公司的推广信息。记者咨询在线客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提供医生职称论文从撰写到发表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内容造假、花钱买版、找人代写……对于论文的重视加之学术风气不端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的医疗论文屡屡曝出“丑闻”。
仅在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理由是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涉嫌造假,64篇涉事论文有61篇来自中国。英国BMC(BioMed Central)出版社也曾撤回43篇医学论文,有41篇来自中国。
而国内“以论文论英雄”的风气始终不改,“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的怪象一直被业内外诟病。
医学进步需要高质量论文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明确向记者表示,医学进步需要高质量论文。“我们不能唯论文,但更不能一棍子把论文打死。彻底否定论文的价值与功能必定导致医学的倒退。”葛明华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内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离不开论文这个“指挥棒”倒逼医生学习,迫使他们挤出时间看书、研究及创新。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也使临床新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快速推动医学进步及同质化医疗。
葛明华进一步阐释,论文高手、临床低能,这只是个别的案例。古今中外,无论是流芳百世的医学大家还是现今各学科的领军专家,更多见的既是科研强人也是临床高手。“业界有个误区,一提研究就是实验室。其实临床经验的总结、诊治技术的创新、基于临床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也都是科研,而这些恰恰是临床医师的强项,如果临床医师有前瞻性的科学思维和设计,是并不需要花太多额外时间的。”
国外只有7%医生做论文
然而,《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进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与职称评定挂钩后,科研的纯洁被名利亵渎,绝大数研究的初衷是为个人职业晋升和福利待遇。急功近利,科研成果注定难以影响国家、百姓。
事实上,在国外,发SCI论文的医生数量非常少。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乔人立教授是美国的一线临床医生,也是正牌医学院的教授,可他却是在参与国内事务比较多了以后才知道有SCI。
据乔人立介绍,美国医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成为开业医生,有大约7%的医生选择进入教职,做学术。后者的处境相当于国内需要盯着SCI的医生们,因为其职业途径是受雇于医学机构,需要依据学术贡献考虑提升。
而这一部分医生多是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事业心的理想主义者,宁愿在财务上做出巨大牺牲也要选这条路的人,所拿出来的科研结果一定不是滥竽充数的。
“在美国,开业医生的资质评估标准只在于能否通过认证考试,与教授、博导、主任、人大代表或院士等头衔完全没有关系,跟SCI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乔人立说。
基层成改革突破口?
业内对于职称论文的反对、思考之声从未停止,医生职称评审制度在基层实现了突破。
从2015年开始,国内已有不少省份取消基层医生职称论文的要求。浙江省卫计委办公室在2015年8月10日公开发布《关于2015年度全省卫生高级专业实践能力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强调:“对在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其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考试申报要求。”
山西同样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评审取消了论文的要求,晋升高级职称仅需要一篇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提交30份病例(或一篇专题报告)就可以作为评定条件。晋升正高的,可以提交一篇论文作为参考。
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围绕基层医生的职称评审改革呈现出放宽、放松、放活的趋势,但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能否成为历史,基层医生在职称评审上是否迎来春天,还有待观察。
让医生临床能力有据可评
基层医生没有了论文束缚,三甲医院的医生是否也需要来场“职称论文”革命?
杨进刚认为,做科研的本质有两种,一则为国家政策、解决人民群众和患者的健康问题服务,二则探索世界未知,如基础研究。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对于医生而言,做科研更多的应属于第一种,即为了解决临床问题,理想的论文发表模式应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解决了某一问题,将过程总结下来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告知同行,达到交流的目的。
医生的第一要务是看病,对任何级别的医生而言,科研都不应成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当务之急是建立临床能力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职称评审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评价一位医生医术、医院水平怎么样,要用数字说话。医生治愈率如何?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多少?死亡率是多少?要有追踪和记录。而这在信息化的时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杨进刚说。
乔人立说,其实,本质问题还不在于SCI,医务工作者与医学科学工作者不应该等同,应该让教授、主任等学术社会头衔、医生资质与医生收入脱钩,让医疗服务像其他社会服务一样有市场竞争的途径。这样,以中国医生的聪明才智,中国医疗水平应该大幅领先世界。
建立科研队伍“正规军”
中日医院王辰院士曾将目前科研队伍比喻为“科研游击队”。“无研究,无以造就好医生。只有从事研究工作,科室、医院才能成为先进。要着力于人才队伍建设,着意于打造专业化的临床研究队伍和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医学统计、生物标本库管理、物流后勤队伍,改变兼职作坊式、游击队式研究现状。”
据了解,阜外医院等诸多科研型医院已建立起专业的科研队伍,由临床医师提供想法,科研人员与其相互协同中进行科研创新工作。
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应借鉴国外,在科研经费使用与分配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例如适当增加“人头费”,让临床医生可以雇佣科研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以此协调临床工作和科研时间,充分调动临床医师科研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