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7-21 总第46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7-21 总第46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1期

发布时间:2016-07-21

时评

标题导航

不能一棒子打死大医院门诊

发布时间:2016-07-21来源:《医师报》作者:林培鑫  阅读: 53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大医院去门诊化,源于门诊统筹的压力。新医改以来,全国一年新增门诊1亿多人次,新增住院1000万人次,2010年,全国就诊人次达58亿。

如此庞大的门诊流量给医疗费用的结算、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等工作都增加了不少压力。

同时,由于大医院门诊的服务类目多,范围广,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没有清晰的界限。这些因素对门诊的医保统筹基金造成了不少压力。

现有的医保制度以“保基本”为主,保大病的重大疾险还没有真正推广。因此目前大医院的门诊,社保定点无限制,医保的受益面全面开放式地扩大,搞成了人人有份的泛福利化制度。

尤其是新农合,参保人员不管是否有病,大病还是小病,不少人想办法在每年年底将其参保后享有的额度全部透现。

这些做法都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真正需要医保基金的患者来说,反而因为报销额度的削减,而受到了冲击和伤害。

正因如此,大医院门诊的医疗保障制度正越来越深地和医疗福利制度捆绑在一起,分流乏力,只能靠拒收一些医保患者来释放压力。

同时由于医保基金有限,为保障医保制度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大医院的门诊只能先被喊停。

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流量,而不是直接倒逼大医院关闭门诊,倒逼患者到基层就医。

在基层医院的卫生队伍中,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人才匮乏。

导致基层机构人才匮乏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也是现如今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盲目地一棒子打击三甲医院的门诊,倒逼首诊在基层,这中间如果没有一段合理的引流过渡,很容易使三甲医院由于急诊、住院患者的暴增,陷入只能不停地扩张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改善三甲医院门诊的就医体验,必须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基层机构为什么吸引不来病患的问题?

改善三甲医院门诊的就医体验,合理释放门诊统筹的压力才是王道。

适当将大医院门诊的一些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功能如输液、慢病康复等转移到基层,而对于一些只能上级医院参与的门诊、手术等留在原来的医院。

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多点执业的政策,可以安排骨干医生下基层,参与一些慢病的会诊、手术支持等工作,这才是将分级诊疗体系逐步落到实处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