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攀)近日,汤姆路透正式对外宣布,将其科学、情报业务以35亿5千万美元出卖。两位买主分别为亚洲霸菱、加拿大奥奈克斯,前者最早以IT投资业务起家,后者服务于全球医疗、服务、制造和科技行业。
据了解,汤姆科学业务包括“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其他资源。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就是学者们平时检索SCI数据时所使用的网页。
由于SCI在中国的科研评价体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消息一出,立刻受到中国科学界关注。“SCI规则或将改变”、“SCI被卖,弃婴何去何从”、“中国医生靠什么毕业、评职称”等文甚嚣尘上,这些担心是否有必要呢?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进刚认为,SCI被卖后,只是老板变了,但作为一种国际权威的期刊引用评价方法,其遴选期刊的标准和相关的统计方法不会改变。
这一点或许能从SCI的历史中得到证明。SCI貌似一直都在“易主”,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到Thomson ISI再到Thomson Scientific,但其影响力一直未减。这是因为SCI一直以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
据了解,其具体的算法是以布拉德福(S. C.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
杨进刚进一步表示,国内学界与其担心SCI易主带来的变化,不如客观看待SCI的价值。“SCI引用率低的文章一定是差研究吗?最早爱因斯坦的文章发表出来,有谁能看懂?”杨进刚认为,除了忌讳对影响因子的崇拜,中国学者还需注意的是,SCI对期刊的选择、对论文方向的喜好毕竟是依据西方人的标准,而我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一些很好的符合国情的研究文章也许并不适合发表在SCI期刊上。医生做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所以在理想状态下,应选择最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期刊,而不是影响因子高的SCI文章。当然,这与我国晋升的政策导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