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7-21 总第46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7-21 总第46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1期

发布时间:2016-07-21

人文

标题导航

医学教育改革 遴选比培养更急迫

发布时间:2016-07-21来源:《医师报》作者:王岳  阅读: 58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最近,很多朋友的子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纷纷向我咨询,我忠告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将“天赋”、“爱好”与“职业”结合在一起,那么将是一个完美的人生选择。 “职业”考虑最好留到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的选择要以孩子的天赋和喜好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医学教育是“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混同。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是 “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是对人类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我认为,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终极追求是培养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与通识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是直接为职业作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教育,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显然,医学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让年轻的高中生作出这样重要的人生选择有些过早。更为重要的是,高中生往往还不能理解,选择“职业”实际上是在选择自己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巴德年班帮助医学生找到真我

2005年,浙江大学创办以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名字命名的“巴德年医学班”,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成”的精英培养模式。学生前4年在浙大竺可桢学院学习,获得非医学类本科文凭,同时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33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然后进入医学院学习。读完8年直接获得博士学位。

我想“巴德年班”的积极意义应当是在本科阶段不因“医学专业”而限定学生们的视野,而是给予学生“通识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后,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进一步深造时明确自己是否愿意继续从事“医学专业”这一“职业教育”。我相信这种培养方式一定比传统培养方式更“人性化”,是更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方式。

当下,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受到格外关注。如何能让医学毕业生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医学生?我认为,最急迫改变的不是培养方式,而是遴选方式。因为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人的一生,而大学之前的人文素质基础尤为重要,医学的本质是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遴选适合成为医生的学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的考察,远比其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更重要,而这往往是我们现在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