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7-21 总第46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7-21 总第46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1期

发布时间:2016-07-21

中西医结合专栏

标题导航

丹溪学派医家痰证诊治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6-07-21来源:《医师报》作者:潘桂娟 衣标美 陈曦   阅读: 54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丹溪学派医家对痰证的诊治,以朱丹溪的痰证论为宗,但多有创新与发挥。朱丹溪的直传、再传与私淑弟子中,有8位医家在继承其痰证论的基础上,于痰证诊治卓有建树。综观丹溪学派医家对痰证的诊治,有五大特点。

详析痰证成因,突出脾虚与气郁化生痰浊   丹溪学派医家认为,一则脾虚生痰,无论外感、内伤之痰证,多包含脾胃虚损之病机;痰困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导致多种病证的发生;二则气郁生痰,气化不利可导致痰浊生成,痰浊可随气运行或郁结体内,导致周身各处病变。

提出百病兼痰,从痰论治临床各科之病证   丹溪学派医家,指出了“痰”致病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湿土生痰,痰热生风;痰迷心窍,扰乱神明;痰停体内,久积成块;阴虚火动,炼液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等。对上述病机相关病证多注重从痰论治。 

精审痰证类型,注重证候特点与分部表现  丹溪学派医家,依病因病机特点将痰证分为湿痰、热痰、寒痰、风痰、燥痰、食痰、老痰、痰瘀等类型;同时重视辨分部表现,主要包括痰流注周身、痰随气逆、痰停膈上、痰浊阻肺、痰浊下行、痰阻胞宫等。

临证机圆法活,随机确立痰证之治疗法则  丹溪学派医家,以治痰求本,缓急分治;详审攻击,保护正气;因人制宜,首重体质为治疗痰证的基本原则;以顺气为先,升提涌吐;实脾燥湿,治病求本;补阴降火,活血化痰;温清消导,软坚散结等,为治疗痰证的主要大法。

处方用药精妙,树立后世治痰方药之典范  丹溪学派医家,重视二陈汤的加减运用,同时辨证选用或自拟理气化痰、实脾化痰、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滋阴化痰、消食化痰、化痰软坚、涌吐祛痰、泻下痰实、痰瘀同治等类别方剂;在痰证用药方面,有依痰证具体类型用药和辨痰停部位用药等多种特色。

丹溪学派医家有关痰证的新概念、新命题、新学说,开创了中医痰证理论发展的新局面,也促进了痰证临床诊治的新发展,在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