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7-21 总第46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7-21 总第46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1期

发布时间:2016-07-21

时评

标题导航

韩启德说“体检无意义”?

发布时间:2016-07-21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责编: 张雨  阅读: 226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语出惊人,“除老年人外,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各媒体纷纷以“体检无意义”为标题对此进行报道。韩启德确实表达了这层意思吗?体检到底有无意义呢?


blob.png


莫让“标题党”左右视听

▲ 本报记者  张雨

目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中国科协年会上的报告语出惊人,其中关于体检的观点被大家死死抓住,各个媒体更是多以“体检无意义”为标题覆盖头条位置。但笔者发现,韩启德在其报告中,通篇都未提到“体检无意义”这几个字,而只是从学术角度表示“除老年人外,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此一句话怎就成了“体检无意义”?

“我今天会谈一些颠覆性的意见。”韩启德一开始就特别声明,其报告仅限于学术,但谈到的观点均有严肃的科学论文注明和依据。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医疗机构,更包括健康管理界的专业人士,大家对于体检作用的看法无疑是肯定的。这一点作为著名病理生理学家、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韩启德怎么可能不清楚?既然如此,又怎么会说出“体检无意义”这样荒谬的言论呢?

事实上,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笔者发现“体检无意义”仅仅出现在大标题以及各级小标题中,文中具体内容并未提及,更没有以韩启德直接引语的方式来报道。

韩启德在报告中指出,美国对45万人所做的肺癌研究发现,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胸片检查与不做检查者相比,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胸片加痰细胞检查和单独胸片检查比较,死亡率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别。

由此可见,“体检无意义”仅是媒体报道时的“望文生义”,为博取关注度而尽显的“标题党”本色而已。

很多时候,大家会拿“标题党”当做是笑话,一笑而过。然而其左右视听的威力绝不容忽视。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采取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标题来寻求大家关注是很多媒体为博眼球效应的无奈之举,但这种无奈之举最好不要和关系大众健康的科学命题相联系。


体检是否有用关键看怎么检

▲ 解放军181医院  罗志华

体检越来越被民众所接受,许多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医院的体检中心也越来越大,业务量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体检无用论”让人大跌眼镜:原来自己一直依赖的健康屏障,竟然也形同虚设?

然而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极为推崇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强调的就是早期发现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体检作为一种早期诊断手段,其预防和早期治疗的作用不容低估。

比如一些癌症,若出现症状后再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而通过体检来早发现、早治疗,则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即使是高血压,早期发现后,也可以用药物控制,避免发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

体检当然有用,只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参不参加体检,除了老年人,死亡率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很支持“体检无用论”的观点。这说明,也许体检有用,但与盲目体检所付出的巨大投入相比,其作用被“稀释”后,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的确,公众所熟知的体检,多是清一色的查体方案,是针对所有群体的疾病筛查,很少因人而异。如此一来,对于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只能有极少数人获益,绝大多数人都跟着劳神费力,还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另一方面,自己最该侧重的检查项目,反而可能不在检查之列。

全套餐、拉网式的体检,可减少遗漏,并提高医院的收益,但同时也降低了体检的效率。能不能将体检做得更精准一些?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一些?这显然值得整个医学界思考。此外,体检信息不能任由个人白白浪费在手中,系统性的健康管理,使碎片化的信息得到动态利用,将大大增强体检的作用,值得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尝试。

可见,体检能起多大的作用,关键看怎么检,以及怎么处理体检信息等。我们的健康离不开合适的体检,但更离不开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



医学需要理性而敬畏地对待

▲ 湖北武汉康桥健康顾问公司  刘浩

合理的医学体检是确定的提高早发现早干预可能性的有效手段。例如,长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条件,确定的病因研究让人类有机会通过简单的HPV检测有效预防甚至理论上可以完全杜绝宫颈癌。良性肿瘤的检出和合理的追踪观察可以大大减少恶性肿瘤在无症状情况下生长的可能性。

韩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来决定的。”这确实是健康医学的权威论断,但WHO的表述则着眼于社会意义的人群健康影响因素,更多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基因、环境、社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医疗对健康维护的最终效用是有限的。这恰恰是倡导以健康体检为代表的预防医学手段和健康管理手段减少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后果,不要等到症状发生了再去治疗,而绝不是告诉人们即使明确发现了慢病危险因素也不进行医学干预。这样的误读太离谱。

如果韩院士的初衷是“理性认知医学手段的局限性,用结果导向的数据研究重新审视部分医疗手段的适用范围,反对以盈利性为目的盲目的对健康人进行大检查”,我非常赞同。而如果韩院士真的如新闻中所说,笔者表示完全不能苟同。

如若该报道仅是以权威标签和眼球效应导向的媒体曲解误导百姓,那么则是医界极为可悲的事。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理性、敬畏地对待医学是我们的共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