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去看病,除了接受可见可感知的服务之外,还在“检阅”医生的思维。
个体化医疗 医生难逃“公约数”思维
在信息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医生们的思维有没有变得更精进呢?有一个并不妙的趋势:人们非但没有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逻辑,相反更喜欢的其实还是——古老、省心的“贴标签”或“分类分项”的思维方法,甚至因为太多细节信息的干扰和重负,更快地以偏概全。这种趋势,当然也不仅仅在医疗界。
最近数年,医疗界流行的两个高端名词,当属“个体化”和“精准医疗”。虽然提出“个体化”已有多年,它也必将成为医疗领域未来诊疗的趋势,但医生,总会陷入“分类分项”的思维方式,且与五十年前相比,分类分项可能越来越细。
医生还是难逃刻板印象指导下的医疗思维方法。如果深入解析一下,其本质是这八个字:抹去不同,取公约数。在公众面前,恰恰是取公约数、列出几大项的说法和做法,常常收获喝彩掌声一片。
被豁免的深入调查
如果一位名医,看病时说:“这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要考虑这几种病,我上周出门诊就见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是不是会觉得他经验特别丰富?
“我们会时不时地看见类似的这种病”,这几乎是医生基于长期经验会说出的明确句式。听到这句话,大部分人会相信是基于医生的自信,基于其行医经验,但同时,这句话也豁免了医生继续深入调查的重担。
那些常年研究医疗思维错误的专家提醒:如果你听到这种话时,要开始警惕了!它会关闭医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思维通道,是可能产生误诊的温床。
2012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埃尔文·罗斯,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研究的一个命题是:市场上,哪些固定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理性的、不合理的决策,形成“近路链接”,抄近道,以尽快让结论着陆。
医生在面对一个患者时,会在脑中冒出类似的病例,形成“近路链接”。这种潜在思维,会影响医生接下来一路收集证据的偏倚,他会有意无意间挑选收集那些有利于作出这一诊断的证据,以尽快着陆。这里的“着陆”,就是走思维捷径,抄近道,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只是快速、坚定地着陆在一个可能性上。
一个老人到急诊来,他刚在大街上摔倒了,他说他脚踝很疼。他跟医生说,确认一下是否骨折,给点止疼药吃。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他脚踝上。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贫血才摔倒的。而贫血是因为他有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