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借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发起了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的项目,今年是第12个年头。最近3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要代表的冠心病患病死亡率在快速增加,而且呈年轻化和向农村转移。” 5月21日,2016年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暨CCEP年会在京召开,作为CCEP的发起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如是说。
胡教授介绍,慢病已成为持续存在的全球性重负与挑战。虽然慢病防控需加大投入,但更需要的是落后的传统医疗服务机制与模式颠覆性变革与创新。否则投入越多,浪费越大。慢病的防护途径主要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健康社会环境的构建。
“2014年报告显示,男性期望寿命是80.22岁,健康期望寿命是61.40岁,女性期望寿命是84.50岁,健康期望寿命是62.06岁。期望寿命确实比过去的几年要长,但健康期望寿命只有60岁左右,也就是说有20年处于带病状态。”胡教授介绍。慢病患病率高,患病人数巨大,需终身管理。只有发动广大患者,发动全社会,唤起民众千百万,慢病防控才有希望。
“一个房间漏水了,大家都在找拖把去拖地板,但是没有人去拧住水龙头。医生应站出来去拧水龙头,而不是忙于拖地板。”胡教授指出。慢病的治疗就如“拖地板”,我们需要的是“拧住水龙头”,预防控制慢病的发病。群防群治是慢病防控的根本策略,发动公众和患者主动参与自身健康和慢病管理,群防群治才有出路。要落实群众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意识责任、知识技能、实践实效。
胡教授指出,要颠覆改革当前“割裂”、碎片式体系,弥合防治裂痕,实现群防群治,需要健康医疗服务业的4S店,提供主动管理、服务和关爱;需要培养教育患者与家庭,发挥患者自我管理健康与慢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实现群防群治;需要创建高效低成本健康慢病管理模式;需要构建医患、医医、患患和谐关系。
对于我国心脏预防康复,胡教授建言,总体模式要有1个中心、2个主动、3个脏器、4S体系、5大处方。以公众健康与患者利益为中心,调整扭曲的价值体系;医患双方,有效互动,肢体与脏器康复协调发展;要心、肺、肾三个重要脏器康复整合;落实防治康养一体化;落实五个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含睡眠管理)和戒烟限酒。
胡教授还强调,行为决定健康,群防群治是慢病防控,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唯一的出路。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控制局慢病处吴良有处长介绍,作为中国慢病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具备为居民提供血脂检测的能力,也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医改进入到一个深水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也面临很多机遇,比如说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各界能不能推动将血脂管理纳入到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的内容,是需要尽早考虑的事情。因为目前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都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而国际经验表明,把血压、血糖、血脂都统筹进行管理的话,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会议强调,在未来的 CCEP 项目中将重点开展:积极推动首个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管理的血胆固醇治疗亚洲共识的临床应用,加强血脂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注册登记,建立数据库;创建以“胆固醇理论”为基础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血脂防治模式;继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与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