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三大亮点:一是达到LDL-C治疗目标比他汀剂量更重要;二是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LDL-C<55 mg/dl 可作为选择性治疗目标;三是证据支持采用联合治疗以达到 LDL-C目标值。
会议上,首次公布了即将发布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管理血胆固醇治疗亚洲共识》。
该共识由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主席、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牵头制订,是专门针对亚洲人群而编写的血胆固醇管理建议。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主席Philip Barter教授、美国国家脂质学会(NLA)前任主席Peter Toth教授作为顾问参与了共识制订的全过程讨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心内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参与该共识的讨论制定。
该共识是首个基于亚洲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管理的降胆固醇治疗共识。
共识强调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预防ASCVD中的重要地位,并首次引用纳入3677例中国受试者的HOPE-3研究结果作出管理推荐。
共识流行病学和循证回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赵冬教授对该共识作了流行病学和循证回顾。赵教授表示,亚洲血脂异常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国家缺少基本数据。仅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韩国发布了有一定本国研究基础的独立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该共识系统地收集了亚洲人群血脂和ASCVD关联研究和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的现有数据和证据。赵教授希望对亚洲地区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有指导意义。
共识临床治疗推荐解读
中日医院孙艺红教授就共识的治疗推荐作了解读。共识对亚洲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的推荐包括六部分改善生活方式、治疗目标、安全性和随访、联合治疗、特殊人群、他汀替代治疗。
孙教授表示,该共识依然坚持降脂目标值观念,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流行病学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降低LDL-C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二是治疗后测定LDL-C水平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依从性和他汀不耐受;第三是LDL-C目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依从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最后,制定LDL-C目标使联合治疗成为可能。
共识确定治疗目标值的因素包括主要ASCVD危险因素、ASCVD的风险指标、疾病状况(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和ASCVD)以及LDL-C水平。
(下转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