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微创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研讨会在沪召开。研讨会上宣布了由景在平教授牵头建立的“长海医院心脏瓣膜疾病腔内微创诊治中心”成立。长海医院陆清声教授对《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治疗应用指南》作了初步解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该指南的主动脉瓣狭窄手术危险分级、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前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提议。景在平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三十年——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治疗体会”为主题的发言。
根据现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在60至6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3%,70至79岁人群发病率为3.9%,80至89岁人群发病率为9.8%。其中,约40%的患者因传统的外科巨创手术高危,须行腔内微创治疗。
主动脉夹层的传统外科治疗是采用人工血管置换病变动脉,需开胸(腹)、体外循环,并发症率和死亡率高,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来说,难以耐受开放手术。微创腔内隔绝术是经局部2 cm小切口将腔内移植物输送至病变部位封闭裂口,避免了主动脉的破裂而达到根治目的。
尽管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分型之前已有Stanford和Debakey两种,但前者主要根据夹层裂口位置,后者主要根据夹层撕裂范围,都是在传统开放手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无法满足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的需要。
针对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治疗难点,景教授将主动脉分为三个无血管区(N)和三个分支区(V),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主动脉的“3N3V”新分型。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V3)、主动脉弓分支区(V2)和升主动脉区(N1)的夹层,由于腔内移植物易遮盖重要分支动脉开口而产生致死性后果,因此被认为是传统腔内微创治疗禁区。
此分型于2004年收录在《MEET》专著,引起国内外同道的广泛好评和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3N3V”新分型,不仅能更精确地描述病变累及范围,还对病变与分支动脉的关系做了界定,为突破腔内微创治疗禁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景教授说:“过去三十年,中国血管外科基本实现了从巨创向微创的实践跨越,实现了“腔内血管外科——腔内隔绝术——腔内血管学”的理论转换,实现了把死路走活、把野路走奇、把旁路走正的历史转变。然而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仍需要继续探索、执着创新。未来三十年,中国血管外科将开启从微创向无创转变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