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正在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气道疾病。
高度重视
不典型哮喘的诊治
典型哮喘患者根据症状和相关检查诊断不难。然而,对于某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不咳也不喘的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而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2013年,笔者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以反复胸闷为惟一症状,均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气流受限的变异性和可逆性,以及气道活检标本证实与哮喘一致的病理学改变的哮喘患者,将之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并提出了相应诊断标准,使得以往被误诊和忽视的以胸闷为惟一表现的不典型哮喘患者得到明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CTVA的全国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已经启动,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牵头,在全国各地三十多家大型综合医院联合开展,目的是研究CTVA患者的发病率和病理特征。
与国际合作
开展多中心研究
中国哮喘研究发表文章数量及整体研究水平的逐年提高,对降低中国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有重要意义。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过敏原诱导的气道损伤机制、不同的T细胞免疫亚型以及不同的粒细胞炎症等。国内学者在这些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代表性成果。
目前,在哮喘的临床研究方面,我国已收集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与AHEAD研究、RELIEF研究等国际多中心研究项目合作。在未来几年,临床方面,建立哮喘生物样本库,开展大规模多中心患病率、病因学和治疗策略方面研究,开展个体化治疗;基础研究方面,结合我国日益强大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队伍,在发病机制方面作出原创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快现有中医药学有关哮喘防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
指南的制定、更新及推广尤为重要
规范化诊治是提高哮喘诊治水平的基础。2016年,由哮喘学组数10位专家集体讨论和重新修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2016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指南主要新增哮喘流行病学、不典型哮喘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评估、特殊类型哮喘及重症哮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