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崇雨田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庄诗美教授团队,通过对1416份血清标本的检测分析,建立了可早期预警肝癌的miRNA分类器。与目前常规采用的肝癌预警指标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相比,miRNA分类器可提早1年发现肝癌。(Lancet Oncol. 2015,16:804)
我国是肝癌大国。根据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全国肝癌发病率为21.35/10万,死亡率为18.3/10万。如果能及早发现肝癌,则有很大机会实现临床治愈,降低死亡率。
研究者指出,肝癌患者血清中miR-29a、miR-29c、miR-133a、miR-143、miR-145、miR-192、miR-505均明显升高。这7种MicroRNAs均属于非编码核糖核酸,由其组成的分类器来预测肝癌,比AFP有更高的敏感性。
临床上通常将肿瘤小于3 cm的早期肝癌称为“小肝癌”。研究显示,小肝癌患者在临床诊断前9个月抽血检测AFP,肝癌检出率约为11%;而采用miRNA分类器进行检测,肝癌检出率高达48%。此外,若在临床诊断前一年采用miRNA分类器检测,肝癌检出率可达29%。
研究者指出,该检测方法方便易行且花费不高,有利于临床实践的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