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女主角熊顿所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几年来,淋巴瘤发病率明显上升,直接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临床上,90%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远高于霍奇金淋巴瘤,根据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自然病程,可以归为三大临床类型,即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根据不同的淋巴细胞起源,可以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姜文奇 孙鹏
淋巴瘤治疗新靶点、新药物与新技术
随着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节节攀升,目前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超过8万人,死亡人数超过4万人。
淋巴瘤治疗中的新分子靶点
B细胞受体和BTK激酶抑制剂Ibrutinb,近年来被称为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突破性成果;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和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在细胞基因转录水平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是推动细胞周期运转的主要动力。
淋巴瘤治疗的新靶向药物
目前淋巴瘤治疗的新靶向药物包括:作用于细胞表面标志的单克隆抗体;BTK和PI3K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mTOR抑制剂;调节肿瘤微环境和针对免疫通路的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其他靶向治疗药物。
淋巴瘤免疫治疗新技术
免疫治疗——治愈淋巴瘤的“明日之星” 过继T细胞疗法包括肿瘤浸润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和TCR。CAR-T是通过基因修饰的手段,使能特异性识别靶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scFv)表达在T细胞表面,同时scFv通过跨膜区与人工设计的T细胞胞内的活化增殖信号域相偶联。
这样,T细胞的免疫功能与单克隆抗体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相结合起来,发挥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此外CAR-T还能够以非MHC限制性的方式杀伤靶细胞。
Toll 样受体激动剂
治疗淋巴瘤新思路 Toll 样受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类重要分子,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
小分子 Toll 样受体激动剂可以高效无毒性的提高机体的免疫活性,具有分子量小、易于合成改造、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体内稳定和代谢途径清晰等特点。
Toll 样受体激动剂诸多的优点是其成为现今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新突破口。
Toll 样受体激动剂结合化疗等疗法,既可通过 Toll 样受体激动剂激活免疫系统,抑制和杀伤肿瘤,亦可通过化疗法杀伤肿瘤后,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加了T 细胞对肿瘤特异性抗原 TSA 的记忆性,达到抗肿瘤效果。从而可能克服一直以来阻碍淋巴瘤治疗的核心问题——高复发率,并提高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清媛
少见的结外淋巴瘤: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占乳腺恶性淋巴瘤的0.5%,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占结外淋巴瘤的不足3%。超过98%的患者为女性,而罕见男性PBL报道。定义为:病灶应与乳房组织密切相邻;除同侧腋下淋巴结无其他乳腺以外的受累区域;初次诊断为淋巴瘤;具有足够诊断的组织病理学标本。
PBL中位发病年龄为62~64岁,东亚国家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平均低5~10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PBL。临床上,PBL很难与其他乳腺恶性肿瘤区分,因为这两者均以无痛性乳房肿物为首发症状,但PBL肿物平均直径偏大。右乳发病较左乳多,尤其是右侧乳腺的上象限。PBL仅有4%的患者具有全身症状,如皮肤表现、乳头凹陷、泌乳等,一般患者具有全身症状时,可能提示有疾病的扩散。
PBL诊断与分期
患者往往因发现乳腺肿物就诊,其X线特征与乳腺癌有所不同,乳腺肿物较大、边缘较乳腺癌清晰且很少有钙化、锯齿状消失、周围组织结构扭曲。超声及MRI影像诊断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主要依靠乳腺肿块切取或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PBL分期诊断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似,包括:乳腺MRI、胸部CT、PET-CT以及骨髓穿刺活检。大部分PBL患者累及单侧乳腺伴或不伴同侧淋巴结,属于早期阶段,为ⅠE或ⅡE期,若同时累及双侧乳腺则按Ⅳ期处理。此外,PBL患者还应当接受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头部CT及脑脊液检查,从而筛查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
PBL推荐治疗
手术只需满足病理确诊的标本即可,乳房切除术会增加风险及延误治疗时间。化疗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式,接受化疗的患者在局部及远处的疾病控制上较好。放疗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巩固系统化疗而达到疗效,尤其是同侧乳腺(最常见的首次复发部位)的放疗可以减少复发风险。对于是否常规进行CNS鞘内预防性化疗,现仍存在争议。
无高危因素患者应接受4~6周期含蒽环类药物化疗+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有高危因素应接受利妥昔单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所有患者都应接受单侧乳腺的巩固性累及野放疗来预防CNS复发。双侧乳腺受累患者属于高危组,对于较敏感药物,评价其在年轻且无其他并存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疗效颇具意义。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马军
淋巴瘤靶向药物研发是主流
近年来,淋巴瘤研究领域中新型靶向药物、新联合用药方案、免疫治疗等新治疗理念不断被研发,淋巴瘤的诊治愈发被关注,其中靶向药物地研发依然是主流。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多见于亚洲人群的疾病,当前基本没有一线治疗方案,复发后生存率极低。2009-2015年,FDA批准的5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药物中,单药治疗有效率仅约为25%,完全缓解率为8%~20%, 客观缓解率最高为28%。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CAR-T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技术,目前已有一定突破。从2012年至今,468例患者(B细胞淋巴瘤或急性B细胞淋巴白血病)接受CAR-T治疗,年龄12~76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报告,完全缓解(CR)可达92%,39例患者中36 例获得了CR,最长持续时间已达38 个月,且与肿瘤负荷、早晚期无关。但CAR-T治疗不良反应大,如炎性暴发因子综合征,患者须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严密监护。此外,CAR-T治疗费用昂贵。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朱军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还需突破
套细胞淋巴瘤(MCL)为不可治愈、且预后差的侵袭性淋巴瘤,因此在诱导治疗后首次获得缓解时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就成为了合理的选择。
对其独特的疾病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治疗的有效靶向药物不断突破,而且与其他淋巴瘤类型相比,新药物被纳入MCL一线治疗方案的节奏也更快。对于复发/难治MCL 患者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高度个体化,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能状况、合并症、既往治疗情况、既往治疗效果、疾病状态等。可选择与既往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的细胞毒药物或硼替佐米,替西罗莫司、来那度胺、依鲁替尼等多个新型药物,二者联合有望获得更好疗效。
对治疗有效的年轻患者,建议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救治,虽不良反应大,但对于自体移植后复发患者的2 年总生存率仍能达到46%,对于自体移植1年后复发患者的疗效更佳,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MCL的手段。由于年龄或合并症等原因无法接受异基因移植的患者,依鲁替尼维持治疗尽管无法治愈,但可有效延长缓解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