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近年来已成为治疗ARDS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无创通气可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氧合,与有创通气相比具有连接简单、通气相关并发症低、灵活简便等优点。近年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在改善ARDS患者氧合、降低气管插管率、甚至改善预后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无法提供较高水平的呼吸支持及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对于ARDS的治疗有局限性。
因此,选择合适的患者成为实施无创通气策略的关键。
早期轻症ARDS 研究表明200 mmHg≤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NPPV较普通氧疗可显著改善氧合与呼吸形式,并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及住院死亡风险。
存在免疫缺陷并发ARDS患者 在免疫抑制并发ARDS患者中使用无创通气,其治疗效果优于有创通气。
肺切除术后、食管癌切除术后和胰源性ARDS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但一旦ARDS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即应转为有创机械通气:(1)严重呼吸困难,伴有强烈躁动、胸腹矛盾呼吸;(2)出现严重上消化道出血,伴有呕吐或误吸;(3)气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难;(4)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或谵妄;(5)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对输入液体和血管活性药无明显反应;(6)pH≤7.30,且治疗中PaCO2进行性上升;(7)PaO2/FiO2<100 mmHg并有加重趋势。
因此,无创通气作为ARDS呼吸支持治疗的一种方式可供选择,应结合患者病因、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如APACHEⅡ、氧合指数、血液动力学指标)筛选合适的人群,把握无创通气向有创通气转换的时机,既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同时可减少由通气导致的并发症,降低医疗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