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雨)“一位优秀的中青年麻醉医生,在国外很容易找到工作,回国后,因不愿也不擅长申报科研基金,没有SCI文章,在北京和上海的医院却找不到位置。”
日前,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发表长微博《要让更多的医生热爱临床工作,安心看病》,对重SCI、轻临床的现象进行了评述。值得注意的是,叫好者虽众,但持不同观点者亦不少。
胡大一指出,临床看病本是当医生的主业,但在找工作和评职称时,却成了最软的指标。热爱临床、专心看病但学历不高的医生,很难在大医院生存与发展。
胡大一表示,在职称评审上,应注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全才当然好,真正达到标准,可以既做医生,也当教授和研究员;但研究水平高,临床一般的人,可只晋升研究员,而不评主任医师和教授。只有热爱并安心临床工作,看病水平好者,才可评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评定标准无需SCI,也不宜过分强调科研与论文。
正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 何权瀛:SCI是一把客观、有效评价科学技术水准的尺子,但绝非“放之四海皆准”的尺子。“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 郝岱峰:花钱买sci凑数评职称的医生大有人在,临床过硬才是最真实的评价,sci已经被国人搞烂了。
反方
@江苏省人民医院刘燕荣:包括高考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在内一些制度,确实有其不太合理的地方,但在目前的中国,这也是唯一能稍微体现公平、公正的方法。要彻底放开,还不知道会演绎出怎样的变故。
@LIXT819:首先,目前sci是唯一能够公正评价的指标,而且一般来说科研能做得好的医生临床也不会太差,而临床能力不能由数量说明问题;其次,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能够应用于临床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判的价值目前还是以sci最为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