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7-16 总第41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7-16 总第41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13期

发布时间:2015-07-16

人文

标题导航

生死两相安

发布时间:2015-07-16来源:《医师报》作者:马彦茹  阅读: 57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丹麦作家金·弗珀兹·艾克松笔下的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小艾斯本的爷爷猝然去世,最亲的小孙子十分想念他。小艾斯本始终无法理解爷爷的去世,而天堂里的爷爷也牵挂着小艾斯本。按照故事里的黑夜法则,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一件事情,他就会变成幽灵,需要找回自己忘记做的事情。

没想到,慈善爷爷竟也变成了幽灵。故事里,爷爷只好与小艾斯本一起找回遗忘的事情,回忆了很多温情的往事。后来,爷爷终于想起了自己的遗憾,那就是:“我走得太匆忙,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可爱的小艾斯本!”

这本绘本,用温暖的笔触、平静的道别,教给了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生死两相安。

江思南在《没有道别,怎能离去?》一文描述了这个故事,他提到艾克松笔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朴实的真理:“别离之爱是心手相牵,是静静的守候,是温暖的道别,是最后的拥抱。不要轻率地将他托付给无情的技术,给冰凉的机器,给无谓的复苏术。不然,我们会遗憾很久很久,甚至永远也无法释怀。”

舍温·努兰(Sherwin B.Nuland)在《死亡的脸——外科医生手记》中说,“我们越了解致命疾病的相关知识,就越知道如何选择停止或继续奋斗的时间,而那些我们不愿见到的过迟或过早的死亡就会越少发生。”

 生病、痛苦、爱或被爱、衰老、死亡是人生的一种自然历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活得幸福与死得安详同样是一种艺术。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他坦然面对: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佛家常说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没有生、没有死,即超越时间、空间,此时,真正是无量寿、无量光。”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他这样评论死亡:记住你将死亡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真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种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将死去是避免掉入畏惧失去这个陷阱的最好办法。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没有理由不听从你内心的呼唤。

这些都表现了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而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的向生而死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每一场成功救治或者黯然离去,其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无论现代医学技术有多先进,医生和患者如何与疾病进行不懈的斗争,但死亡却始终如影随形。医生挽救生命,先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分清“一定可以治愈”、“可能可以治愈”以及“无法治愈”的界限,这种智慧是终身临床选择的经验积累,也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分享的部分。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