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7-16 总第41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7-16 总第41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13期

发布时间:2015-07-16

睡眠

标题导航

睡眠医学 亟待建立规范化医师队伍

发布时间:2015-07-16来源:《医师报》作者:宋攀  阅读: 46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7月9日~11日,中国医师协会第六届睡眠医学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民表示,这必将推动中国睡眠医学队伍的健康规范发展。

从“专家委员会”

到“专业委员会”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睡眠质量不佳等睡眠障碍疾病高发。不断提高的睡眠疾病科普教育,也使更多的患者主动走进医院接受治疗。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给出的一项调查数据,我国睡眠呼吸障碍人群约5000万人。庞大的患者人群,促使睡眠医学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如今已超过1200家,其中,近五年增加了700余家。

有了规模,如何规范发展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首要命题。

2010年,为增强社会各界对睡眠医学的关注、维护社会的睡眠健康,在名誉会长殷大奎的倡导下,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经过5年的努力,专家委员会升格成为“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正式成为中国医师协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专家委员会”到“专业委员会”,一字之差,让殷大奎颇为感慨。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一支专注于中国睡眠医学规范发展的行业力量就此诞生。

我国睡眠医学中心

尚无相关认证

睡眠医学是一门边缘前沿交叉学科。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在欧美国家,睡眠中心的成立和运营必须要经过资格认证。在美国,睡眠医学更是一门独立的专科,睡眠医师必须接受全方位的睡眠医学教育、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睡眠相关疾病的诊疗。技师也不例外。

然而,目前在我国睡眠医学中心的建立尚无相关认证,是医院的自主行为,多由呼吸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出身的医师筹建。

多学科合作是必然要求

“单独每一个科室都会存在片面性,从事这一项工作的医生必须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睡眠相关疾病在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合并症治疗方面需要多科室合作。”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叶京英举例:

一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其咽腔狭窄和阻塞部分发生在上呼吸道,通过手术可以给患者一个宽大的咽腔。但判断疾病是否适合手术,必须对患者进行评估,除了需要耳鼻喉专业对上气道解剖病理的评估以外,还要有呼吸科呼吸生理,神经科睡眠生理的知识。此外,患者还常常具有合并症,假如患者合并慢阻肺,其使用呼吸机治疗,需要呼吸科的配合……

这同时也意味着,仅接受单一专业教育的医生难以适应睡眠医学的需要。

医师认证是专委会使命

叶京英表示,推进睡眠医学专业医师和技师队伍的认证规范化工作,是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她同时指出,资格认证在我国是政府人事部门的职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有认证机制和评价的措施出现。

为凝聚相关专科力量,本次会议上成立了呼吸科、儿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神经科、精神科、颌面外科、口腔科8个学组。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杨民参加会议开幕式。当得知参会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参会人员参与性不断增强、会议内容有病例讨论、大会报告、专家面对面多个版块后,他对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与了肯定。

他说:“这个跨学科的盛会,办出了品牌和特色,同时具有学术性和行业特色,会议在中国睡眠医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能够促进今后睡眠医学的发展和队伍的建设。”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医师协会协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市立医院承办。

blob.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德民

云技术可使睡眠医疗“如虎添翼”

目前,社会已进入流量数据时代。云技术的应用可与睡眠医学发生广泛且深入的联系。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000万的睡眠呼吸障碍人群,但现有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医疗需求,95%的二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没有相关设备,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床位数量有限。

开发无创、低负、社区化的筛查检测设备,简化诊断,成为睡眠医疗发展的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睡眠医学本身也面临诸多挑战。诊疗体系不全、学科分布多,需要多学科合作,建立统一诊疗标准,实现病历资料共享;睡眠疾病还需要个性化评估诊断治疗,这依赖于对个体致病因素的深入分析 。

早期适时有效预防和科学合理有效治疗,这些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整合。云技术的核心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此需求。云技术可以大规模存储海量数据、存储空间具有可扩展性、拥有大规模整合计算能力、设备运行成本较低、系统稳定性即时解读。

在一个理想的睡眠医疗云平台上,拥有一个数据分析中心,多个睡眠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患者到医疗机构睡眠疾病会诊中心就诊,会诊中心根据患者不同器官的损害,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把各个科的的分析整合在一起,上传到区域医疗云数据中心,数据在有使用授权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机构间的共享。

目前,国际上有一种“纹身贴”, 其结合了遥感和纳米技术,可以把监测所有睡眠生理的终端集合在一起,贴在患者身上,收集的信息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手机网络等传输到数据中心。一贴多用,不仅可以开展大面积的筛查、还可以进行诊疗和术后的监测。云技术的使用可以完全改变目前临床诊疗规则。在此领域,我国不能落后,要及时赶上甚至要起到引领作用。

blob.png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陈宝元

间歇低氧损伤与氧化应激失衡有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是间歇性低氧(IH)。相对于持续低氧,IH表现为正常氧和低氧交替出现。SAS间歇低氧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发生频率高,一般在每小时10~100次之间,平均每1~5分钟就发生一次。其次,低氧程度更严重,血氧变化幅度大,血氧饱和度可至20%甚至更低,正常氧与低氧间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可高达30%~70%。

一般而言,机体对持续低氧的反应以适应为主,而对间歇低氧机体难以适应。基础研究结果发现,低氧造成的损伤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失衡有关。

在低氧条件下,线粒体功能失调,不能以足够的氧来清楚自由基,加之低氧条件下,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可以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使得大量ROS在体内聚集。ROS攻击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环境紊乱。同时,ROS诱导DNA、RNA、蛋白交联和氧化应激反应,使生物活性大分子断裂、解聚、线粒体变性、细胞凋亡和坏死;再者,ROS还作为重要的细胞信使,通过影响许多信号传导通路,导致损伤。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SAS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是系统性靶器官损伤的核心机制。其中,循环血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的增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可出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