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成为‘血液科医师之家’”;
“领域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了一支具有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的血液科医师队伍”;
“血液科医师分会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凝聚力,真正成为了血液科医师之家”;
“践行中国医师协会‘维权与自律’理念,让更多医师可以安全行医”;
“血液医师分会已经成为全国广大血液科医师继续教育、经验交流以及学术争鸣的平台,也希望今后成为血液科医师维权的阵地”。
这是来自中国医师协会领导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以及副会长的殷切心声。
7月3~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在沈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300多名专家、学者、医师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
开幕式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发来视频祝贺,他说:“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开办以来越办越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医师医师协会年会的品牌项目之一。血液医师分会自成立以来,在黄晓军教授、刘开彦教授的带领下,在各位副会长、各位委员、同道们共同的努力下,和全国的血液医师一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工作越做越好。同时,自身建设、各项活动都走在了各个分会的前面。”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民在开幕式上致辞:“每年的年会,血液科医师分会都在‘规范、创新’主基调下,办出了具有医师协会鲜明特色的品牌年会。与此同时,年会充分展现‘血液科医师之家’的理念,而这也是血液科医师分会成立九年以来恒久不变的目标。”
“分会作为血液科医生之家,在未来将继续团结全国广大的血液学工作者,继承分会的优秀传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中国血液新目标学事业的发展翻开全新篇章,实现新跨越。血液科在我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是血液科医师最好的时代。”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刘开彦教授说。
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就“科学与医学”进行了专题演讲。樊院士说;“不可以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医学远比科学复杂!”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院士指出,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未来研究应关注:血液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小板膜糖蛋白信号传导机制与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安全有效的凝血因子替代物和新一代抗栓药研发等。
大会热点报告
黄晓军:
做好临床研究并不难
临床研究的目的是完善治理诊断方式,贡献全人类;也可完善团队及能力。而发表文章仅是为了传播。不要为发文章而发文章,高水平临床研究未必一定是高SCI,而高SCI一般是高水平。
科学假说的关键
天然创新性与实用性
科学假说源自临床实践,从临床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发挥临床医生的优势。“我们并不是为做基因而做基因,必须实现转化:即从临床基础,再到临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言道。
黄教授以其团队的三项目研究举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优化选择(父母供子女等模式)”研究发表在《Blood》。结果发现,单倍型移植供者的“优化选择法则”可有效降低移植合并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Blood. 2014,124:843)
而对于急淋白血病诊疗新方法,如实验发现白血病干细胞表型“CD34+CD38-CD58-”,临床队列研究证实该表型患者复发率增高。(Leukemia 2014,22:120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砷剂治疗“是国际上首次证明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口服砷剂联合维甲酸即可获长期生存。(N Engl J Med.2014,371:2239)
黄教授认为,这三项研究之所以在高水平杂志发表,就是充分体现了天然创新性与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关键
专业与统计设计
黄教授表示,一定要在创新性问题或方法上有创新。符合统计学原则以及临床研究原则。还需组织管理实施,也就是制度上的保障。黄教授说,高水平临床研究并非都需大样本。还可从临床资料中凝萃研究突破点,如2014年5月8日“APL砷剂耐药的新机制“研究发表结果发现了砷剂耐药突变“热点区域”。(N Engl J Med.2014,370:1864)
黄教授以少量病例抓住要点,也可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的“APL砷剂治疗”为例,“该文章2014年10月1日投稿、12天回修、25天接受、仅2个月就发表了。”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不输液、不化疗“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
5月4日,《Blood》今年再次发表由黄教授领衔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缓解期单倍型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第一次缓解期的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亲缘单倍型移植与同胞相合移植等同疗效。(Blood. 2015年5月4日在线版)
论文撰写的关键
抓重点培养逻辑思维
黄教授举例,发表论文时往往题目几易其稿,足见一篇论文的撰写对于文章的发表至关重要。他对年轻医生说,一定要学好英语,这是“你打开世界之门的第一道钥匙”。如今,他“逼”着年轻医生去探索,且一起前行。
刘卓刚:
接地气 为临床服务
“接地气”是大会执行主席刘卓刚教授对本次年会的最大感受!
本次大会设置上又有突破,共分为3个专题:重大科学技术与方法学;血液专题及病例争鸣;热点话题辩论。
在特邀专家报告环节,传达出我国血液学科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血液病诊疗领域的新进展日新月异,以及血液科年轻医师“生逢其时”,“遇到了最好的年代”。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中国血液工作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就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癌症治疗的CAR-T技术、MDS的规范化治疗、抗生素的规范化治疗策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出凝血疾病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会议还特举办病例争鸣,各级医生近距离交流,热烈讨论,分享经验,为各级血液肿瘤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其中在辩论环节,八名辩者就四个血液病诊疗中的热点话题陈述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教授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幽默风趣,论据准确充分,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专家们的唇枪舌战和精彩表现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会议的参会医师倍感“家”之亲切,大会业已成为血液科医师交流和沟通的高水平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