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7-16 总第41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7-16 总第41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13期

发布时间:2015-07-16

急诊

标题导航

2015“生命卫士急诊事业特殊贡献奖”(上接第8版)

发布时间:2015-07-16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雨  阅读: 46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热毒宁注射液为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急救诊治中的必需用药

热毒宁注射液因其抗病毒、退热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成为治疗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一线用药,在历次抗击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疫情大规模爆发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李兰娟院士对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重症H7N9禽流感效果明显优于标准用药治疗,核酸转阴率由原治疗方案的15~20天下降为7~8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3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8家医院进行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热毒袭肺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热毒宁注射液有效治疗各类型流感,疗效优于达菲。患者退热起效时间缩短58%(缩短3.5h),体温复常时间缩短17h,且协同治疗流感重症,缩短治疗时间,缓解临床症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登革热(普通型)住院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研究》表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登革热痊愈率为81.7%,优于西医组50.0%;且发热缓解时间为29.0h,比西医组缩短一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5家中心进行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体温复常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且协同治疗重型手足口病,合并镇静类药物使用率减少一半,同时可减少降颅内压药物的合并使用。

综上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在治疗中医瘟病(包括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相关急重病症方面,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

blob.png

林才经:将急诊与保健相结合

他是儒雅的学者,尤其是在急诊与保健工作的结合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是多位国家领导同志的日常保健医生,并深得信任与认可。他说他的工作其苦无穷、其乐无穷,他说人生苦短,岂能平淡,唯有拼搏。他就是福建省保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福建省立医院院长,林才经。

1985年,林才经在福建率先创建急诊科,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成立急诊科的地区之一。40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急诊、临床、干部保健、教学、医院管理的第一线,成功组织救治了数十起重大突发性事件,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嘉奖,并深受同行赞誉和患者爱戴。除此之外,他在急诊与保健工作的结合上作出的突出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林才经在福建省立医院的工作成绩卓著,他在国内率先创立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开通“120”急诊医疗网络系统,填补国内空白。目前,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紧急救援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人员最多的依托型急救中心。林才经形容“工作就像战斗”,晚上10点以前他都不敢洗澡,要随时准备出诊。

工作性质要求他24小时通讯畅通,林家的床头最多时曾放着4部电话:省立医院内线、家庭电话以及两部手机。电话一响林才经就能清醒,出门急救。

在省急救中心,林才经已经算不清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了多少条生命。他说,看着亲手救治的濒死患者慢慢睁开眼睛,听着他们微弱的道谢,自己就被一种神圣的幸福感和使命感包围。

蒋健:淡泊名利  甘做纽带与桥梁

不贪功名不逐利,他是急诊医学开拓者中的纽带与桥梁。王一镗老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急诊医学的发展中离不开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上窜下跳。”他已达到思想彻悟,只求做事不论功利的境界,这也是他留给后辈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蒋健。

为了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蒋健多次北上协和医院拜访邵孝鉷邵老,并与其结下了不解的情谊。为了串连兄弟单位,他又多次南下上海、浙江,说明成立分会、召开学术会议的相关事宜。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在成立大会上,蒋健更是将协和的邵老与南京的王一镗教授介绍认识。

在蒋健看来,中国急诊医学起步时,邵老是带队人。他从国外考察,最先知道国外的路子,把理念带给大家,早期就提到急诊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三个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邵老理当是引路人、奠基人。国外在形容对某专业有巨大贡献的人时常用“the father”。蒋健认为邵老可毫不夸张地称为“中国急诊医学之父”。

他认为发展急诊是社会的需要,是自己的事业。这绝不是乱推给某一个人,是有思想,有内涵的。如今,同样的想法依然根植于蒋健的脑海中。

江观玉: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

作为中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将急诊医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急诊医学的转型正是由以他为核心的一辈急诊人完成的。急诊医学从最开始的创建,到急诊医学逐渐走向成熟、规范,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他是急诊的智者,是急诊的贡献者,是急诊的财富,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江观玉。

江观玉认为,过去我国的急诊采用传统方法,没有分科,院前、院内少有结合。医学发展的本身,要求有些学科是综合性的,急诊医学就是这个范畴,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领域内需要进行学科内容的综合。所以说急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江观玉始终认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是以民为本的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种灾难事件,最后抢救生命将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

2011年,在中国内地召开的“第17届世界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体现出中国急诊医学的特色,展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式急诊医疗体系。江观玉说,这是急诊人为民造福,为建立和谐社会,所作出的应有贡献。

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伴随学科发展的争论永无休止,并将不断推进学科发展。江观玉对急诊医学炽热的情感与信念,唯用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表达。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