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宛如花儿的生命凋谢了。
7月8日凌晨,中日医院外科ICU宋韩明在工作病区内,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经6个多小时全力抢救无效,32岁的他不幸去世。
尽管没有权威统计数据,但用“猝死高发”来形容医生这一职业已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年初至今7个半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发生8例猝死。最黑暗的四月份, 竟有4位医师接连倒地。猝死的医生中,年龄最小的也只有26岁。
7月9日,宋韩明去世后的第二天,数十万有关他的祈福、吊唁、文章,在一片感伤的怀念中,在各个圈子和社交平台转来转去。
似乎和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命运一样,一周以后,随着事件的新闻性消失,宋韩明一如以往猝死的同仁一样,渐渐的被信息过载的网民们遗忘,直到下一例医师猝死发生,“宋韩明”三个字会被罗列入一串冰冷的统计名单之中。
吴晓华(化名)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住院医师,宋韩明的去世让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原来死亡离自己这么近。她开始为自己捏一把汗,大脑中的弦也更加紧张,“我哪天会不会也有如此结局?”
如何打破猝死魔咒?恐惧之外,如何找到突破口?这成为医疗界难以回避的问题。
只闻楼梯响 未见“强制休息”规定出台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进刚悲观地认为,医生猝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难以避免。原因是,人口在老化;三级医疗体系的建立仍然遥遥无期,医生的培养体系无法补充新鲜血液;中国政府在不断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大多数患者仍将涌向大医院,给医生减负并不现实;在今后一段时间,在高强度的工作负担下,大医院医生的压力只会更大。
宋韩明医生去世后,中日医院在致全院职工的短信说,“请大家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自己,也为了爱着我们的亲人、朋友、家庭和患者。”
杨进刚对此表示很困惑,“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这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医院,或者有关部门怎样关心医生的健康?”
对此,英国卡迪夫大学中国医学合作中心姜文国表示,医生的工作人命关天,各个国家医师工作压力都较大,但不同的是,做得较好的国家对医生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带病上班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让医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以放松和调整。如,德国劳工法规定,一旦发现医生带病工作,而医院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院方将被罚款至少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严重者甚至会被判罚1年以上有期徒刑。
2003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强制规定,住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0小时,所有美国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必须遵循,否则就得不到认证。那些希望工作更长时间留在医院的住院医师都被赶回家去睡觉,这种情形,在2003年之前的美国是不敢想象的。
然而,在医师猝死高发的今天,尽管每年“两会”,有医界代表委员呼吁建立医师强制休假制度等,但仍未见我国出台任何相关规定。
据媒体报道,宁陕县急诊科一名27岁的急诊医生曾连续值班360天,每天24小时在岗,直到在出诊途中遭遇车祸,需要住院手术,才得到院方给予的休息机会。她曾哭着请假,但因为人手不够一直未能得到休假机会。
工作限时举措 美国的惨痛经历
在医师维护自身健康权益中,轰动最大的莫过于2013年,宁陕县医院百名医护人员联合维权事件。医护代表之一柯尊年把一份《申明》递给院长。文中申明,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并参照当地上下班时间,理应每周工作35小时,拒不接受医院安排的延时加班、节假日等加班排班,并声称,由此引发的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等责任,完全由医院承担,与本人无关。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医院属独立法人的定补预算事业,其维权面临依据“公务员法”,还是“劳动法”等难题,最终有关部门也没有给出妥善的解决方案,事件不了了之。
对医生的过度使用,引发的患者安全危机也显而意见。美国住院医工作时长的规定正是基于一件颇具影响的医疗损害事件。1984年,纽约一位年轻人被送到纽约曼哈顿的New York Hospital急诊室。这位具有抑郁病史的少女,在入院不到24小时内,Libby就过世了。
作为律师同时是记者的爸爸Sidney Zion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当他得知当晚照顾他女儿的医生是正在上36小时班,而且缺乏上级医生监督的住院医师的时候,他对医院、医生的怒火就更加难以遏制,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行动,换来了现代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改革—ACGME(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一系列严格的工作限时举措。
关注医师健康 社会力量在行动
虽然在国家的层面,改善医师过劳,政府尚未出台明确规定。但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已经关注到此问题。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以岭关爱医师健康基金。谈及当时做公益,为什么选择支持医师健康这个方向时,以岭药业总经理吴相君说道:“以岭药业的前身就是以岭医院,我们深深地体会和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深深地体会和理解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能够为广大医护人员做一些事情,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以更加良好的身心状态服务广大患者,这是我们多年来的夙愿。”
吴相君表示,基金希望通过“送感情”——组织文体活动,帮助医师养成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送知识”——开展健康宣讲,增进医师的自我健康意识,“送关怀”——对困难医师代表进行慰问。这系列“三送”活动为社会力量关注医师健康搭建一个平台,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活动的影响,带动医师群体乃至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关注医师健康,使医师朋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患者服务当中去。
基金自2013年12月设立以来,“三送”活动已惠及十余万医师,同时也吸引了广泛关注。随着2015年 “随心健行,为爱领跑”大型公益活动在各省的陆续开展,更是掀起了医师群体跑步健身的热潮。在“三送”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医师参与热情高涨、行动积极,并对活动组织提出了很多可行、中肯的建议,医师健康状况正在得到重视。许多参加了该活动的医师建议,要将活动继续深入举办下去,将健康精神传遍全国、全社会!
据悉,中国以岭关爱医师健康专项基金已与中日医院取得联系,希望能对宋医生家属进行慰问。
小贴士
哪类人容易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心脏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其中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约占80%以上,多发生在1 h以内,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猝死前有哪些征兆
患者既往有劳力性心绞痛病史,近段时间在休息状态下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心绞痛,症状越来越重,或经过一段无症状期后,又重新出现进行性心绞痛;心绞痛频繁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无效;在心绞痛持续出现的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在休息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患者常被剧烈的胸痛惊醒;突然出现胸闷不适,在活动时感到心悸气短、烦躁不安。应尽早发现,识别高危患者。
如何预防猝死
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减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烟等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紧张的工作中要适当放松,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高热量高盐高脂饮食。不要忽视常见的感冒、打鼾、便秘等,适量运动,关注气温变化等。心脏病患者应注意定期复查各项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
身边发生猝死事件该如何处理
心脏骤停后的前4 min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应立刻就地抢救,不要着急送往医院。现场急救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第二步,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第三步,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第四步,发生地如有体外自动除颤器,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