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5-07 总第40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5-07 总第40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03期

发布时间:2015-05-07

关注

标题导航

网络医院周年记

发布时间:2015-05-07来源:《医师报》作者:宋攀 杨萍  阅读: 46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一个摄像头、一个麦克风就能看病了?这类似于科幻大片的设想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落地了。2014年10月25日,广东省网络医院(以下简称“网络医院”)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东二院”)正式上线。与以往互联网医疗局限于提供建议、指导不同,网络医院开创了我国首次在互联网上开具公立医院医生处方的先河。

第一个吃螃蟹的总会引起不少关注。广东二院医疗拓展部主任张胜明全权负责网络医院的运营。他平均每天要接待5家媒体的采访。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之前,他刚刚接待了一家香港媒体,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接受外媒的访问。网络医院给广东二院带来的知名度、品牌效应让他喜出望外。

网络医院的开业,还引起了全国各地三甲医院院长们的热切关注。张胜明告诉记者,网络医院上线半年多,至今已有20多家三甲医院院长率团前来参观学习。


疑虑

做了不一定成功 不做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钟巧青是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副主任医师。听闻网络医院给首诊患者开处方的消息,她不以为然。

“患者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会给在另一端的医生传递不正确的信息,比如说自测的血压数据不准确。”她认为,此类医疗仅适用于非首次就诊的患者,患者病情不复杂,经医生简单指导即可解决的问题。如,用药方案调整等。她强调,视触叩听才能得到一手资料,尤其应避免紧急情况下通过网络医疗诊治。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圣也指出,与传统医疗模式“视、触、叩、听”,“望、闻、问、切”相比,西医只剩下视,中医只剩下望和问,在疾病的准确诊断上不得不令人谨慎,特别是目前化验、器械检查等项目在线上线下尚不能完整衔接的情况下,对医院、医生、患者的风险都有增加。


解读

广东卫生计生委支持  探索有尚方宝剑

对于此,广东二院心中有数。实际上,除了医疗质量和医疗风险,新生事物可能遇到的政策与法律风险也曾令院方领导的担心。

“没有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的支持,我们是办不成网络医院的。” 张胜明介绍,医院之所以敢“摸着石头过河”,与该院特殊的身份——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单位不无关系。

2012年,广东卫生计生委投资600万资金打造了100个“健康小屋”惠民工程,旨在社区做健康管理和健康数据监测,群众在社区即可远程获得广东二院医生的医疗建议。运行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提出,希望能在附近拿药。

另一方面,如何让三级医院庞大的门诊量化整为零,让真正有需要的患者留给大医院的医生,也是广东卫生计生委医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患者需求和政府医改试点的双重需要下,网络医院顺势成立。

为打消医院的畏难情绪,广东卫生计生委在批复中特别谈到,网络医院是医改的尝试探索,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不做永远迈不出这一步。

200医生撑起网络医院

有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广东二院开始了探索之旅。如今,广东二医已安排200名左右的医生投入该项目,专职有十多人。兼职医生主要是每个科室抽调的3~4名医生。以初、中级医师为主,副主任医师为辅。主要针对常见病、慢性病。涉及的范围包括全科、中医、消化科、妇产科、骨科、风湿科。工作时间为早九点至晚九点,两班人员交替。

为保护医生的积极性,医院给予专职医生本院医生中上等的待遇。从事兼职的医生,在享有原有科室薪酬水平之上,按小时给予报酬,均由医院投入。由于网络医院接诊的患者大部分是首诊,为规避风险,院方还从管理上制定了相应的诊疗规范,明确诊疗范围。


讲述

网络空间患者更容易选择评价高的医生

王盛飞是网络医院中医科的一名全职医生。自去年9月开始从事网上问诊以来,如今他一天的门诊量超过40个号,会给一半左右的患者开处方。其工作量诊疗模式的改变让他感概良多。

“对初、中级医生来说,门诊患者的触角更多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扩大了。”他表示,以前患者来看病,多是借助医院的影响力,而如今,在自由选择的网络空间内,患者更容易选择评价高的医生。

他告诉记者,在网络医院,与每位患者平均交流的时间在10~15分钟,复杂疾病可达20、30分钟。看病的详细程度是传统门诊不可比拟的。每次服务结束,医生还要接受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医生也不得不主动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他相信,如果真的有水平,在网络医院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对患者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对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患者。在王盛飞接诊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茂名、贵州、肇庆等地方,这些地方医疗信息与大城市不对称,专业医生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帮助可能就无限重要。

王盛飞曾接诊的一位关节炎患者,反复疼痛,镇上没有条件治疗,患者一直以为是风湿。接诊后,王发现其关节已经变形,怀疑是类风湿,遂建议其做血沉检查。患者拿到医生的处方,在就近医院确诊之后,针对性用药治疗后疼痛缓解许多,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复诊时,对医生很是感激。至今,时常也有广州市的患者带上片子到医院特地找网络医院医生看病。

谈到网络医疗服务的局限性,王盛飞表示,在每次问诊的时候,医生要敏感地意识到局限性,并想办法避免。上岗前,网络医生要接受医院专门的风险防控培训,以提高医疗应对能力,原则是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提供处理方法。比如,遇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患者,医生在不可能给他明确答复的情况下,要给予多种建议方案。在没有病情评估能力的时候,建议患者做相关检查或分诊到专科医师。


律师提醒

规避风险  需建立多方位风险防控机制

线上模式在典型疾病的初诊、既往疾病的复诊、取药,远程会诊等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应该会成为主流。但对于复杂疾病的诊断、用药等还需要线下线上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医方的药房、社区医疗中心、医院、第三方企业、医生应该各自明确责任以及诊治流程的衔接,对就诊患者一方,应该有明确地风险告知、下一步就诊、确诊、转诊、复诊建议,并建立病情跟踪反馈模式。多方位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圣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