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浩教授于2004年发现并诊断了首例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哮喘病例,经过近10年的探索研究,命名了一种新的哮喘类型 -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
在该病被认识之前,凡是胸闷待查的患者在排除心脏疾病之后,大多数都被诊断为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该新型哮喘的发现完善了哮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体系,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改善了这类患者长期误诊漏诊的情况。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前任主席、Chest杂志现任主编Irwin以CTVA为题撰写的述评指出,“早在三、四十年前,呼吸学界就发现哮喘具有不同的临床类型,但一直未被广泛认识,Shen等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些早期的发现”。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的述评指出,“沈华浩和他的同事报道了哮喘的一种有意义的临床类型,提示胸闷的病人不仅要考虑心血管病,还可能与哮喘有关”。
然而,目前对于CTVA的临床特征、对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的反应、转归及预后尚不明确,迫切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阐明。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内科、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30余家大型三甲教学医院呼吸科,拟开展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的CTVA临床研究,阐明CTVA患者的临床特征、肺功能(小气道功能、气道阻力)、气道病理、气道炎症类型特点,并根据本研究制订的CTVA治疗方案予以治疗、随访3年,以明确CTVA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效的治疗方案、转归及预后,推动CTVA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该研究已正式启动,拟1年内在全国招募200余例CTVA患者,对正式纳入的患者进行全面临床评估、规范化的病情监测及治疗,使病情达到良好控制。本临床研究的开展将会极大推动我国CTVA诊治水平的提高。(应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