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卫生计生委紧急出台政策遏制公立医院无序扩张。针对此,一篇专栏文章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叫停公立医院扩张帮了谁的忙?文章认为,公立三级医院数量越多,医疗市场的竞争性就越强。对患者来说,有什么不好?现实中基层的医疗资源已经过剩了,限制医院向三级医院扩张并没有缓解基层医院过剩的局面。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限扩张是医疗网底的灾难
▲ 本报记者 张雨
遏制公立医院无序扩张喊了已不是一天两天,一者表明遏制的重要性,二者亦表明近年来的“遏制”效果不甚理想。就在政府再一次下决心遏制此事时,一些媒体对于“遏制公立医院扩张”的分析实可谓指鹿为马,笔者不敢苟同。
有媒体报道,公立三级医院数量越多,医疗市场的竞争性就越强。对患者来说,有什么不好?的确,在当前环境下或许能够使患者和医院获得一定的既得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则是“断子绝孙”的买卖。
从患者角度而言,公立医院越是扩张,越会形成地区性的医疗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垄断。患者也会形成聚集效应,然而即便是区域性医疗中心,其接待患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分散医疗的患者集中于一家医院之时,必然会带来“看病难”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三级医疗网底破裂,将进一步加剧,无异于一场灾难。
从医生角度而言,大医院扩张必须要有更多的医务人员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医生的总数是有限的,医院扩张很难从上级医院吸引人才,故此只能将手伸向基层。基层医生面对上级医院抛来的橄榄枝几乎没有拒绝的理由,但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基层医务力量便会更加薄弱。
从医院角度而言,一旦医院过度扩张而形成鹤立鸡群的状态,患者、医者都会向这里涌入,结果必将是肥了一家、倒了一片。
追根溯源,公立医院之所以将扩张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医院缺少国家投入、几乎全靠自生自灭的经营模式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顶层设计需要有足够清晰的框架。重建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搭建转诊平台,明晰各级医疗结构的定位及职责,将患者、医生留在基层……
由此可见,公立医院扩张或可解一时之困,但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因为最初的方向便是错的。
公立医院扩张加剧基层人才困境
▲ 广东肇庆 吴帅
公立三级大医院越多越好,多意味着竞争,这是一个很迷惑人的观点。但事实上,这种建议一旦实施,起到的是相反的效果。
当下中国大量缺乏有资质的医生。现在的医生总量,乐观估计有300万,但其中只有一半医生是本科以上水平。大医院扩张将会导致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集中于城市。医生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榨干边远地区的医院人力,等于变相削弱了基层医院及民办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生被政策垄断在公立三级医院,何谈公平的市场竞争?
前不久,陕西省宁陕县医院9层豪华大楼内仅有28名正式医生的报道让人哗然,这也是大医院扩张的现实写照。
公立大医院扩张其实是与民争利。“扩张”最可怕的一面不是建豪华大楼和高级医疗设备,而是把最重要的医疗资源——医生吸附到大城市,进一步拉大地区性医疗资源的悬殊差异,也制造了医疗机构之间竞争力的差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当大城市成为了国内的看病中心,全民迁徙起来求医,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差距。
医疗资源是生命的后勤保障,城乡医疗资源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倘若继续开出鼓励大医院发展的药方,无疑是饮鸩止渴。
近年来,公立大医院能够顺利实现扩张,背后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求的推动使然,处于一种失控状态,根本不需要鼓励。现在真正让人头痛的是,如何才能刹住这种与民争利的风气?4年前,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明确发出警告,大医院不能盲目扩张。但时至今日,这种警告再次卷土重来,已经说明了疯狂扩张的存在和流行。是与非已无需过多考虑,尽快遏制才应是当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