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8:00,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门诊,第七诊室。
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在两位家属的陪伴下,进门疾呼:院长、院长!
坐在诊桌对面的应敏刚向他们点了点头:您哪里不舒服?
中年男子坐下,拿出准备好的CT片等资料递给应敏刚:这段时间总感觉右上腹闷闷的,胃也不舒服,吃了两三天的药也不好……
应敏刚边看片子边听患者的讲述,他眉头紧皱,看起来情况并不是太好。他告诉患者,从现有的检查结果来看,患者肝功能不好,右肝有一个占位,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建议住院保肝治疗并做进一步检查,等肝功能稳定后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进行病理检查。
患者听后说,看了几家医院,结果都差不多。他眼睛盯着眼前这位表情严肃的院长问道:“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从目前的片子来看,肝脏占位是明确的。”应敏刚看着他的眼睛,语气温和,“明确是什么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患者仍不死心:“一定要手术吗?”
“是的,手术不但可以切除病变,术后病理检查还可以明确最后的诊断。”
“要住院多长时间啊?”患者又问。
“如果是良性的,术后一周恢复得好就可以出院。如果病理结果不好,可能还需要手术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应敏刚耐心答道。
听到这,患者点点头,离开了诊室。而后应敏刚告诉陪同的家属:诊断基本是明确的,请家里抓紧治疗。
一个早上,应敏刚没有开出一张处方,更多的是与患者讨论、分析病情,提供适合的治疗方式和健康指导。其中,与患者聊天是他问诊的重要环节。“有孩子吗?”“放心吧,没什么事。”“有需要的话会动员你做手术,没需要就不要做。”话虽不多,但温暖的话语能让患者一下就安心起来。
“实实在在有技术,有医德,有耐心的好医生!”——这是患者在网上对应敏刚的评价。
沟通让我成为患者的朋友
应敏刚说他当医师的那天起,临床上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与患者的沟通,包括向患者讲清病情、解释检查、治疗的方案等,希望得到患者的配合,因为唯有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治疗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肿瘤治疗有多种手段可以选择,如放疗、化疗或手术;检查亦如此,治疗前把诊断、TNM分期搞得越清楚,制定治疗方案就越精确,我们必须告知多种选择的利弊。患者和家属理解了,依从性就好多了。也有患者和家属面对肿瘤的诊断会很紧张,不知所措,精神都崩溃了。这时我们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对病情充分了解,做出选择。如果没有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做出需要承担许多风险的拼搏和努力。”
应敏刚总结,患者的心理是复杂的,面对诊断的反应也有很多种,有的求生欲望强烈,有的只是为了确诊。“通常对早期癌症患者,我们会千方百计地动员他积极治疗,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对终末期癌症患者,我会注意不要给家属太高的期望值,否则最终会有人财两空的失落感。”
也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挺好或多种检查并没有异常,但患者担心有肿瘤,心里总是不放心,反反复复地来就诊,找应敏刚“聊天”。重复同样的问题,寻求更多的治疗和干预。对这类患者,他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解释,做心理辅导,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和恐惧。
天长日久,患者渐渐了解了应敏刚,相信他,会把他当作朋友,当做救星,找他帮忙,听他的建议。
困难下总有可争取的一线希望
没有患者的性命相托,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些!
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患者很多是在其他医院治疗不满意,或者是被判定为治疗没有希望了的病例。
网上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的9岁小女孩甘振淑因患肝脏肿瘤,腹部如球,步履蹒跚,经多家医院诊查,怀疑为巨大肝癌而放弃治疗。找到应敏刚时,她枯瘦如柴,让人心疼。应敏刚不忍放弃,考虑到两年内在她反复求医的过程中,病情并没有急速恶化,而主要风险在于患者体质太弱,手术太大,但应敏刚决定冒险为她争取一下。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甘振淑的肿瘤被成功切除,小姑娘也恢复了正常生活。如今,她已经成长为健康阳光、成绩优秀的大姑娘。
还有一位右肝巨大肝癌的患者,被多家医院认为无法再做努力了。应敏刚先是给他实施2个周期的介入治疗,肿块略有缩小后进行了二期手术切除。手术过程惊心动魄,在为患者输血4000 ml的情况下,巨大肝脏肿瘤终于被成功切除。术后患者逐渐康复,但过了几年又发现肿瘤复发。还是应敏刚,再次为患者成功实施手术。从第一次手术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现在身体状况良好。
“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比别人有多高超,毕竟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许多问题还无法解决。只是有些非常有难度的病例,我们认为还可能有争取的一线希望。最后患者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愿意配合我们一起努力,很可能是理解和信任的问题,沟通到位了,患者知道我们是非常有经验的,他就会把自己托付给我们。”
今天的努力是患者明天的希望
作为一名肿瘤专科医院院长,应敏刚深知,技术要不断进步,才能让更多患者获益,也是医院发展的立足之本。
2002~2003年,当时还是副院长的应敏刚在学习中观察到腹腔镜技术呈现的微创效果,他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出访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地的机会与当地医院学术交流,认真关注腹腔镜手术蓬勃开展的状况,他隐约感觉到腹腔镜将会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尽管这时肿瘤外科界对腹腔镜手术还有质疑,因其与传统肿瘤外科“大切口”的理念相悖。应敏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积极收集资料认真学习,通过模拟操作、动物实验,打下了扎实的腔镜手术基础。
2005年底,福建省肿瘤医院在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手术,应敏刚也成为国内较早开展这一手术的医生之一。
经过近十年努力,该院腹腔镜手术已经从胃肠外科扩大到肝脏、肾脏手术、胸科手术、妇科宫颈癌盆腔清扫等领域。每年开展的腹腔镜肿瘤根治手术超过了1000多台次。而医院在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还大大减少了术后肺部等并发症。
近十年的时间走过来,回头看当时的决定,应敏刚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对的路。他在“知天命”的人生阶段,在已经拥有了一定名誉和地位的时候,仍然选择创新,走一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路,令很多人不解。但是他说,“要做就做到最好,我们今天的努力是患者明天的希望。”
如今,应敏刚带领的手术团队已成功开展了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手术5000多例,亲自主刀完成的腔镜根治手术达2000多台,医院成为腔镜外科的培训基地。应敏刚也连续两届被“大中华结直肠外科学院”聘为资深讲师,先后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三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完成国家级临床药物试验2项,被授予全国优秀院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而作为医院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应敏刚带领着福建省肿瘤医院走过了8个年头,他肩挑重担,临床、科研、教学、管理,无一不是全力以赴的付出。
有人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不要再做临床教学工作,多留一些时间休息。但他说:“许多患者经过多方努力,治疗遇到困难,我不为他们争取,患者就只有放弃了。看到那些远道而来,找我看病的患者,真的是于心不忍……”
正是这样的“于心不忍”,让他放弃休息,牺牲节假日,为了患者不懈努力,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目标扎实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