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15日,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近1500名消化疾病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一盛会。
十年磨一剑,从2004年至今,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如今专家和学者们一致认为,此论坛已成为业界的品牌年会。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民指出:“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秉承了以协会办论坛的特色,涵盖了消化、内镜、肝病等学科并结合了服务、协调、规范、学习的论坛特色,是一种很好的继续教育形式,为消化医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钱家鸣教授指出:“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是一个多学科论坛,历经十一年,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其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同道参与到本论坛来,以及今年消化疾病诊断论坛的开启。”
针对未来学科发展方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强调:“在临床诊治中,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真正在多学科之间,将消化系统疾病得到系统规范诊治不是一句空话,做起来也不容易。在学科建设中,一个单独的学科、团队、很难往前发展,希望在将来的科研、学科建设之中,能够真正将内科外科有关的介入、内镜各种手术手段结合起来,使患者受益。”
本次论坛涉及消化疾病的50余个专题和52个病例内镜诊治及内外科腔镜联合诊治。在内镜腔镜操作现场直播论坛中针对各位医生精湛的手术技巧,在会专家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宇教授建议:“手术视频不应仅仅只停留在手术表演层面,还应加强手术长期疗效随访的过程。”贾继东教授指出:“医生面对的是患者,我们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仅仅是技巧问题,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更重要。”
贾继东教授借用习主席的“中国梦”,概括了消化医师共同追求“消化梦”,即“让每一个患者可以得到最好、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
热点报告
炎症性肠病病情加重时应首先考虑病毒感染
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指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其诊断、治疗一直是消化内科的难点。
IBD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所谓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致病力较弱的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其可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内,导致各种疾病。
两药联用更易发生感染
机会性感染较难发现、难诊断,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治疗、营养不良、病原菌暴露、年龄以及合并症等因素引起。其中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巯嘌呤类、甲氨蝶呤、抗TNF制剂及其他生物制剂等,并且联用2种以上药物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单用药物更高。
IBD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较常见。CMV属于孢疹病毒家族,常为慢性或潜伏性感染,并且与IBD患者预后差相关,其相关治疗一直存争议。CMV合并IBD的典型内镜表现为:广泛的黏膜脱失、凿缘性溃疡、纵行溃疡、不规则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IBD患者中CMV血清阳性率达70%,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MV感染率较高。
免疫抑制治疗不佳需筛查CMV
CMV的潜伏感染或亚临床感染不是免疫抑制治疗的禁忌症,因此在IBD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之前,没有必要筛查CMV。但是当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筛查是否为CMV肠炎,若证实为重度CMV肠炎,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并中断免疫抑制治疗直至肠道症状改善。CMV感染的治疗一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2~3周,若出现更昔洛韦抵抗或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不耐受时,可用膦甲酸钠治疗。
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诊断是一个动态过程,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诊治中应注意感染因素的识别与控制,对于重症CMV感染,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更有益。另外,激素治疗应规范,减量不可过快。
图片新闻
此次论坛内镜操作现场直播52例手术,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Michel Kahaleh教授、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Helmut Neumann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龚彪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等进行了消化内镜操作演示。
专家就平日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和难点以及如何处理与参会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并将内镜操作的经验和技巧与同仁们分享。会场主持人还不时对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操作要领进行点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以论坛主持人身份积极主张并呼吁,医生在为患者治病的过程中,应以最小的创伤解决最大的问题,任何时间、状况下都应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让患者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与会青年学者与专家进行了积极互动,对内镜治疗后的短期并发症与长期效果进一步展开讨论,学者们对选择什么术式更利于患者各抒己见。一个个精湛的内镜操作演示与专家的精彩点评让与会者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下转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