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抗抑郁药物应用与心脏缺陷无关
一项包含近95万孕妇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提示,妊娠前三个月,服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并不增加新生儿的心脏缺陷风险。(N Engl J Med. 2014年6月19日在线版)
哈佛医学院Krista F. Huybrechts等获取了2000-2007年美国46个州949 504例女性数据,发现共64 389例孕妇在妊娠头三个月服用过抗抑郁药物,其中46 144例服用1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最常使用的SSRI是舍曲林,其次是帕罗西汀和氟西汀。
该研究显示,在生育心脏畸形新生儿方面,妊娠头三个月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妊娠女性与未服用抗抑郁药物者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产前应用帕罗西汀或舍曲林与特定的心室缺损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
Huybrecht指出,“这是个好消息,应该能够消除一些恐惧。”但她强调,临床医生及其女性患者在决定妊娠期间是否继续治疗时,应权衡所有潜在风险和获益。
FDA抗抑郁药自杀风险警告矫枉过正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警告称,抗抑郁药物可能增加年轻患者自杀风险。现在看起来,这一警告有适得其反之嫌。一项研究显示,在警告发布后,这一群体出现精神科药物中毒及明确自杀行为的数量反而小幅增加。(BMJ.2014年6月18日在线版)
通过分析来自美国精神卫生研究网络11项健康计划的数据,研究者发现,自警告发布以来,青少年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减少31.0%,年轻成人减少24.3%,成年人减少14.5%。与此同时,精神科药物中毒案例数量却相对增加,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青少年增加21.7%,年轻成人增加33.7%,成人未显著增加。研究者称,FDA警告及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导致针对这些人群的抗抑郁治疗在群体层面上减少,继发性地升高了年轻患者的自杀风险。
CABG前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未获益?
尽管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声明,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旨在降低术后房颤风险的Ⅰ类推荐治疗,但美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未显著改善术后30 d预后。(JAMA.Internal Medicine.2014年6月16日在线版)
该研究纳入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全国成人心脏数据库中的506 110例患者,其中超过86%在CABG前至少24 h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研究对138 542例患者进行了倾向匹配分析,结果发现,未观察到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任何益处。而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房颤风险显著较高。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David Shahian在述评中指出,该研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了问题,应该被视为产生假说的试验。因为与该研究相反,近30项随机研究证实了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心脏手术后房颤发生率上的价值,因此从目前来看,临床推荐应继续遵从临床指南,并进行合理的医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