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尹
晗)“20 世 纪 80 年 代, 在 我
刚刚成为一名内分泌科医师时,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尚不足 1%,
大多数人对代谢性疾病的认知还很模糊。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糖尿病发病
率也随之飙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
说,2008 年,杨文英教授在 NEJM 发表的
研究震惊了世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
飙升至 9.7%。随后,宁光院士研究组开展
的“2010 年中国慢病监测糖尿病专题调查”
显示,中国糖尿病前期比例高达 50.1%——
一系列数据如同一声声警钟,唤醒了全社
会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广泛关注,人民
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也促使我国内分泌学
科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医护携手创新全院血糖管理新模式
“只有在这里,我的血糖才能得到 最专业的管理。”
年过六旬的李先生(化名),自 20 多岁起便被诊断为Ⅰ型糖尿病。40 年间, 他与疾病相伴,见证了医疗技术的日新 月异,也体验了无数次血糖波动带来的 身心煎熬。当命运再次向他发起挑战—— 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时,他选择了 同济医院内分泌科。
入院后,多学科团队为李先生制定 了一套个性化的血糖管理方案。通过数 智化平台,李先生的血糖数据被实时监 测,任何异常波动都能迅速被捕捉到, 并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调整;手术过程中, 内分泌科团队全程保驾护航,不仅帮助 他成功完成了手术,更帮他找回了对生 活的信心和热爱。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余学锋 表示,目前,高血糖问题已普遍存在于 非内分泌内科的临床科室中。我国三级 医院患者 24 小时血糖分析显示,高血 糖比例为 29.6%。进行全院血糖管理, 可降低因糖代谢紊乱引发的相关疾病死 亡率和感染率、缩短术前等待及住院时 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此,医院早 在 2006 年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院内血糖综 合管理,并通过构建 POCT 血糖信息化管 理体系、组建多学科院内血糖管理团队、 制定院内血糖管理规范和流程等措施, 将原本仅限于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血 糖管理扩展至全院。
通过创新模式 + 医护完美配合,同 济医院住院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缩短至 2.1 天,胰岛素泵围手术期研究发现,相较 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胰岛素泵组缩 短了住院时长 2.78 天,取出缝合线时间 少于注射组 2.64 天。作为医疗创新与数 智化结合的典范,同济医院全院血糖管 理项目被评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最佳临 床实践案例”,内分泌科获评由国家卫 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发的“全国改善医疗 服务先进典型集体”称号。
多学科协作应对内分泌疾病复杂挑战
“我曾经以为自己要一辈子瘫痪在 床上了。”
老王(化名)因长期全身性骨痛和 无法站立而陷入了绝望。他四处求医却 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抱着试 一试的心态,他来到同济医院内分泌科。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余学锋初步判断老 王可能患有某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或遗 传性疾病。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范可尼 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
面对复杂的病情,科室为老王制定 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一系列治疗, 老王的病情显著好转,他不仅重新站了 起来,肾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多学科协作是面对内分泌疾病及 其并发症复杂挑战的‘良方’。”余学 锋表示,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往往需跨学 科综合分析,为此,他带领团队建立了 完善的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诊, 全面评估病情,确保患者“获益最大 化”——该模式在垂体疾病、肾上腺疾 病、代谢性骨病、性腺疾病及糖尿病足 等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 著成效。
“此外,在罕见病及遗传病治疗中, 内分泌科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余 学锋强调:科研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劲 引擎,对医学进步和诊疗水平提升至关 重要;科研与临床是医生职业生涯中并 行不悖的双轨,科研应“从临床中来, 到临床中去”。
7 月 19 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 的 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 / 医院科技量 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 榜单中,内分泌科分别位列第 7、第 10 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