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科技的进步,“达芬奇”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外科的跨越式发展,让外科步入到“视觉时代”,突破了传统腹腔镜外科医生人手的极限。
回顾医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历史,不要轻视那些关于医学的“想象”。
放大15倍、高清晰、3D成像、360度旋转、不抖动、微创、学习曲线缩短……“达芬奇”的优势显而易见,让外科医生难以获得“手感”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离我们所追求的人工智能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任何新技术,不论是“达芬奇”还是人工智能,医学装备肯定会存在暂时的不足,这些暂时的不足会随着新的技术革新而逐渐解决。而从科学技术进步看,不足是永远存在的,是创新的源动力,不能成为排斥他们的理由与借口。
医学不能原地打转,“想象”推动医学的发展。面对新技术、新思潮,外科医生不能坚持固有思维,应该求变求新。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更留给尊重创新的人。
人工智能医疗能干啥?
维也纳医科大学:
人工智能监测院内感染
项目名为Moni,主要用于识别和监控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或医院获得性感染(NIs)的活动,包括利用医学知识包(MKPs)来确认和监测血液中的各种感染,比如肺炎、尿路感染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该人工智能项目已经在维也纳总医院投入使用。
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
机器学习开发个人诊疗方案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从海量数据,比如电子健康记录、影像诊断、处方、基因组分析、保险记录甚至是可穿戴设备所产生的数据中来提取有用信息,来为特定的一类人群而不是特定疾病来制定合理的卫生保健计划。
日本医生预言:
人工智能医疗时代来临
日本MedPeer公司在今年5月对3700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成的医生认为20年内将进入人工智能医疗的时代。大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是将来医疗的主流,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医患之间的交流不可或缺。
许多医生表示,对于需要专业知识的疑难杂症,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确诊率比较高。对于人工智能医疗持悲观态度的医生认为,有些疾病需要患者获得知情权,这是就需要患者与医生进行对话,这些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人工智能在出错的时候所要负责的法律以及伦理问题也是阻碍人工智能诊疗的一个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