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与美国胸腔医师学会(ACCP)携手合作,于2014年在中国正式启动呼吸与危重症(PCCM)亚专科医师培训项目。2015年,培训基地医院增加至12家。我自己作为中美两个学会的顾问,有幸从头完整地参与了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PCCM工程
从图纸设计开始
中美两个学会共同组成了执行委员会,对每家参与医院进行实地考察,以保证参与医院拥有足够的临床业务资源与行政支持,保障培训质量。经过多次讨论,参考美国ACGME对专科内容规定条款,再根据国内以及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统筹调整,逐条讨论修改,制定了培训项目的统一教学大纲,细节具体到轮转月数、病例、基本操作所必须的最少例数,学制定为3年,培训完成时将按照美国ACCP SEEDS考题程度设立毕业考试,并由CTS与ACCP给予联合专科资质认证。经过数年论证筹备,第一批受训医生于2014年9月全部正式录取入编,开始培训。我们这样从图纸设计开始进行的工程所积累的经验必然具有很高的普世借鉴价值。
PCCM培训中,受训医师必须是完成住院医培训,够格做主治的医生。这些医生不同于进修医生,需要正式入编并参与完整的学制。对于培训医院来说,既需要为培训提供资源,又不能将受训人员作为正式医生使用,因此对受训医生给予的待遇可能达不到同辈开始行医者。但是,他们完成培训后,国家要对他们额外的投入进行“补偿”,除了获得完整的“医学专家”资质外,在待遇与学术地位上也应该得到大幅提高。这些是政策部门所要考虑的。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即将启动的亚专科培训中,PCCM项目将被列为于2016年9月开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试行专业之一。因此,我们的努力为全国医疗事业的进步承担了先锋探索与模式开创的作用。
呼吸专科范围拓展 危重症反应激烈
执行委员会认为,PCCM是国内首次开展具有完整体系,按照国际最高标准进行的专科医生培训项目。项目启动标志着通过定型的专科队伍建设,呼吸专科的专业范围将因而扩展为呼吸与危重症科而与国际领先趋势接轨,因此,这个尝试除了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塑造专业队伍,提高专业水平,而且还是对专业本身的一次重大改革。
当执行委员会将这一意义重大的事件正式通过CHEST杂志向世界宣告时,引来国内危重医学界(CCM)的很大反响与讨论,反应程度之激烈,有些让人意外。讨论的焦点集中于ICU与危重医学应该由什么专科医生作为领军。
这一论题多少有些误解,其所涉及的实质问题是ICU的建制与管理。开展培训项目,针对的是专科医生在业务上应具有怎样的资质,并不涉及完成培训后的工作性质。但是,仔细琢磨,这一误解之所以出现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国内医疗系统、医院管理与美国之间的差别,因此对所有其他学科专业都有借鉴意义。(更多精彩分析详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