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5日,“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在重庆、太原、南京、广州同步召开。本次大会共设学术会场50个,展开近700场学术报告。逾万名神经科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
中国医师协会齐学进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张玲副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雷寒校长、中国医师协会袁亚明副秘书长、重庆医师协会赵兴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谢鹏会长以及国内著名神内专家学者们携手亮相开幕式。大会主席谢鹏教授表示:“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万人大会、万城巡讲‘两万行动’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国已有近10万神经科医师,为最大程度增加神经内科医师的参会机会,扩大基层教育覆盖范围,降低学术会议成本,本次年会采取‘一会四地’的开展模式。”除了年会模式的创新,谢教授表示,今后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模式,进一步深入开展“两万行动”,全面提升我国神经内科医师的诊治水平。
主席报告
我国急缺“合格”神经科医师
“中国脑疾病防治联盟”成立
大会主席谢鹏教授介绍,全球正面临脑疾病严峻挑战。神经系统疾病为致死病因首位,患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使其防治面临更大挑战。全球现有超过40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每年估计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帕金森患者。2030年中国痴呆患病人数将达1200万。为此,脑科学成为各国聚焦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政府正大力支持健康事业,“中国脑计划”也已在行动。
在严峻的脑疾病形势下,我国专科医师队伍的现状如何呢?谢教授表示,我国急缺“合格”神经科医师。目前我国神经内科医师数量剧增,全国共有约9.4万名神经内科医师,近60%是新生力量,多由内科转岗,大多未进行系统培训,基层现状更是堪忧。根据国际通则,合格神经内科医师需多年专科培养。我国完整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5+3+X+继续教育”。其中,终身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专科考核。
因此,谢教授表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的工作重点落到以下方面:对于神经内科医师“增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对于近7万名 “存量”神经内科医师,强化终身继续教育,其中就包括“万人培训、万城巡讲”。“两万行动”于2015年6月在京启动,助力提高基层医生疾病诊疗水平,使居民可以就近医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现患者分流、双向转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本次年会的“一会四地”模式,让基层医师以最便捷的参会方式,最大程度节约开会成本,正是“两万行动”宗旨的体现。然而,在“两万行动”现有良好基础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如何保证资金、技术、管理和组织架构,值得思考。
谢教授在2016年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医师年会上首次提出“中国脑疾病防治联盟”成立构想,得到总会的充分肯定。联盟的核心任务是:在线下支持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对7万存量神经内科医师进行培训,继续做大、做好、做实,做久“两万行动”,同时开展网络会诊、网上医院、网上教学平台等线上模式;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开展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临床服务。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公益基金、中国脑疾病防治科学研究院的“一体两翼”模式,以市场化运作、公益性的“双轮驱动”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题报告
2015年中国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年度花费上万亿
当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阿尔兹海默病(AD)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高。AD的发生将对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贾建平教授团队对2015年国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外的30省份、81家参研中心过去一年全部AD患者的平均花费进行调查。
研究共纳入3046份合格问卷。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AD患者年度总花费为9720.7~11 562.4亿元,平均每位AD患者花费13.2万元。其中,年直接医疗费用人均4.0万元,年直接非医疗费用人均2.4万元,年间接费用人均9.5万元。不同来源AD患者人均年花费差异大,老年医院病房、精神卫生中心病房花费最高;男性花费高于女性,且随患者年龄增加,年度总费用也增加;AD患者各项人均花费随受教育水平不同而有差异。
临床医生如何做科研:压力和动力并趋
对于为何要做临床科研,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认为是压力和动力的趋使。适当的压力就是动力,可以催人奋进。这些压力包括对优秀前辈们临床科研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自身能力提高、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需要。
崔教授表示,临床科研来自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临床病例。她例举了2007年发现的抗NMDA受体脑炎、2010年首次报道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眼瞎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lippers)、Percheron动脉梗死等。这些疑难、罕见病例首次报道后,临床上有了更多关注,更多病例的发现,避免了误诊漏诊,尽早对症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崔教授介绍,临床医生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原始积累来源于病例,需要长期随访,详细问病史,认真做检查,做好病例分析;待进一步寻求机制和病因时,需要与基础研究学者合作。这些工作很难用SCI分数来衡量,却值得临床医生不断追求。
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不断突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回顾了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管病的研究历程与前景。
既往研究显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在整体队列科研可有效降低全部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风险,且不增加脑出血风险。同样,对于既往有卒中和TIA史的患者可有效降低全部卒中复发风险。Meta分析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作为降低卒中复发的策略,应进一步研究。
2013年CHANCRE试验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中小剂量配伍,显著降低卒中复发,不增加出血风险。且后续亚组分析首次证实国人用氯吡格雷停药后未出现反跳现象。“强化抗栓”治疗使发病90 d致残程度降低31%,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强化抗栓”治疗时间窗可从24 h扩大至3 d,治疗人群从亚裔扩大到西方人种。
目前临床实践正从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变。王教授团队顺应国际形势,开展了一系列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如分析氯吡格雷其他药物基因的28个SNP位点,发现国人由于CYP2C19基因变异(58.8%),影响轻型卒中/TIA的氯吡格雷抗血小疗效。通过对Amish人群的研究发现,SVIL基因变异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关。
(下转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