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奥斯陆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学者联合发文指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已对居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此外,拾荒者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Lancet Glob Health. 2016,4:e452)
2015年12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致69人死亡及91人失联。导致此事故的并非是高强度降雨、地震等自然原因,而是由于经营者没有对渣土收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这次事件,揭露了我国对垃圾管理以及垃圾对健康的影响尚未重视。
从2000-2015年,已有3400人死于塌方事故,超过200万人在事故中遭受其它损伤。最直接的损伤包括钝伤、窒息等。另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损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重度抑郁等。
目前,我国大型工程随处可见,而在施工及拆除工作中,石棉、多氯联苯、溴化阻燃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大量释放。同时,在废物运输和倾倒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粉尘以及固体颗粒污染物如PM2.5。此外,有毒的垃圾渗滤液尤其是重金属渗滤液及垃圾场上的甲烷气体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除了正式的垃圾回收系统,在我国还有约3300~5600万拾荒者回收了约17%~38%的城市生活垃圾。不幸的是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给其健康及安全带来的威胁。据调查,腹泻、疟疾、霍乱、肝炎、肺炎等疾病在拾荒者中尤其普遍,并且他们患某些癌症的概率也较高。
对此,研究者指出,为了避免再次滑坡,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减少垃圾体积。此外,监控、再利用、回收工作应更广泛开展。全球约有1500万拾荒者,为了减少他们所面临的职业威胁,目前在拉丁美洲已建立了非正式回收的合作社以及协会。在我国,需要建立将非正式回收纳入垃圾回收管理系统的新举措,以提高垃圾回收率,拾荒者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必须得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