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贫下中农张秋菊长了一个巨大的腹部肿瘤,被部队医院的医生摘除,摘下的肿瘤达90斤重,创造了医疗奇迹。术后,张秋菊术后写下了“毛主席救了我”。那是一个医患之间无比和谐的时代,张秋菊被部队巡回医疗队发现前,已经辗转国内几家医院,因肿瘤巨大没有哪家医院敢医治,张秋菊基本处在回家等待死亡的状态。患者张秋菊坦然地接受了无法医治的事实,但最终被救治,也认为是生命的奇迹。那时,医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医疗分级就诊,小病就地治疗,大病拿三联单去医院医治,那时,医生是真正的天使。
现在的医生烦着呢
人们一直说,医生是“白衣天使”,我们是天使吗?其实现在的医患关系让医生们感到的是无奈。
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无法体现,一线医生成为对“看病贵”愤怒的发泄点;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在不断增长,没有分级就诊的限制,只要生病,就期待到大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三甲医院的医生大量时间精力都用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上;导致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人才不可避免地向大医院流转;医保制度、付费制度的掣肘;媒体不实报道的推波助澜,一出出妖魔化、污名化、贬损化医生的新闻闹剧也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患者就是“生病的人”
直面死亡,承认医学的极限,向社会宣告:“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的赞誉,医学界承受不起,姑息医学刘端祺教授说。
在这样的医疗大环境下,我们怎样面对患者?有人说,我们应该把患者当亲人。亲人是什么?亲人是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是感情大于理性。老医生则说,患者是敌人。看病时用录音笔、针孔摄像、殴打医生、专业医闹,不是敌人是什么?
我们的理解,患者就是患者,正视医疗与科学、同情与感情的差异。医学是温暖的科学,要求医生要理性看病,掌握人文,一句话,“患者就是生病的人”。医学不是万能的,我们也不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