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9-07 总第51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9-07 总第516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6期

发布时间:2017-09-07

时评

标题导航

医生“蒸好馒头”绝非易事

发布时间:2017-09-07来源:《医师报》作者:刘又宁  阅读: 61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如何处理好临床和科研、外语的关系永远是不可回避的争论焦点。笔者的观点是,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临床第一线的医生来说,精益求精做好临床工作是第一要务,也是全国人民的需要和全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对于那些在非教学医院工作的临床医生,不必苛求外语水平与科研、论文成果。


做一名“能蒸好馒头的医匠”

也不胜荣光

无论你是教授,还是院士,只要是来自临床各科,首先都要经过临床能力的“及格赛”,你的临床水平、技能永远是最根本的,失去这一前提,其他都无从谈起。有一位本来很擅长临床的专家不恰当地将临床技能比作“蒸馒头”(医师报2017年8月10日02版),其实“蒸馒头”学问很大,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中国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应当与教授称呼是无缘的,做一名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同样重要、同样光荣。因为你们可能比兼职教授的医生在临床上投入的精力更多,对患者的贡献更大,中国基层百姓们的医疗重担主要扛在你们肩上。在草根医生尚缺少话语权的当今,我们不能作贱自己,自当抬起头,挺起胸,无比自豪地承认自己就是一名会看病、能治好病,技术精湛的“医匠”,并争取成为一名“医学巨匠”!


救人生命的“雕虫小技”

比外语空洞理论更重要

blob.png

在临床领域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无论具有多高的学术头衔,做好临床工作,有高人一等的临床技能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等于尚没有通过“及格赛”就成了名,“遭殃”的将是慕名而去的患者。一位医术平庸的临床教授,无论其他方面如何优秀,也永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因为他们有愧于“大夫”、“医生”这神圣的称呼,有愧于患者对他们的期待。能救人生命的“雕虫小技”,比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不知道好过多少倍!

长期以来,某些医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也不以为做好临床工作是最大的荣耀,被迫去做自己不擅长、也无兴趣的“科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来发表SCI论文。这种怪现象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旧的职称制度的影响。好在今年1月,国务院已正式印发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干什么评什么”,要克服“一刀切”、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让科技工作者能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本职工作上。

在最重要文献都是用英语来发表的当今,无疑科技人员需要掌握外语,特别是阅读能力。但实际上中国人讲不好英语,与美国人讲不好汉语并没有本质区别。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语言导致的交流障碍将会很快彻底消失。用英语发表的来自中国的SCI论文,许多是零引用率,不加节制地追崇SCI,岂不是误人子弟?因不能重复发表的原因,笔者几项重要的临床研究都选择发表在中文期刊,引用率很高,影响也很大。如选择SCI期刊,估计也是读者寥寥。

中国科协最近发布的2017年41号文件指出:“反对压制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反对滥用学术权利徇私舞弊,利益寻租,反对学术评价中唯论文数量、唯SCI等不良倾向。反对行政化官本位。”这行规定都正中时弊,非常好,但希望不只是说说而已,能落到实处。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许多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并非等闲之辈,而是拥有行政权力与话语权的学术界与舆论界红人,甚至有个别人不从根本上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责怪SCI杂志把关不严,在中国学术造假所付出的代价太小,几近于零。(文章有删减)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