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政学院本科生何盛意的奶奶病重,就住在爸爸负责的病区。她的爸爸何九龙,是大丰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南医大87届校友,当年就读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医学系。
何盛意照顾奶奶时,亲眼目睹了爸爸抢救其他患者的场景。
“患者心肌梗塞,护士喊着爸爸的名字。他听到后立刻冲到病房,实施抢救。”按压、注射、除颤……和医疗剧的场景一样紧张。最后那个老爷爷被抢救过来了,家属们激动不已。
当患者体征恢复正常后,爸爸默默地回到办公室。何盛意心里明白,奶奶当时病重,爸爸的心情很复杂。
“我不记得这件事了!”何九龙说,“每隔2 ~ 3天,就会遇到这样需要抢救的患者。太多了!”
何盛意从小就生活在医院的家属大院,这样的回忆,也太多了!
“连续好几年的年三十,匆匆吃完年夜饭,爸爸都赶到医院值班。大年初一上午,爸爸才能回到家。很累,就让我去外婆家,他自己在家一睡就是一天。”回忆起这些,何盛意感叹道,“当医生救死扶伤就是他的梦想。”
“我从事这一行30年了,就爱这一行,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干这一行。”何九龙直言。
何盛意读小学二年级时,爸爸要到南医大一附院进修,而妈妈又常年在国外工作,于是,她索性跟着爸爸来到了南京,当了一个月的“小拖油瓶”。
“小时候,就觉得爸爸很厉害,对他的母校也充满了好奇。”每天上午,爸爸在医院学习,下午辅导她的功课,空闲时间父女俩就去五台校区逛逛。
“二号楼前的那棵大树下,是爸爸上学时每天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的地方。”
“二附院朱泰来老师记忆力惊人。提到一个知识点,他立刻能报出是在教科书上第几页第几行。”
直到今天,何九龙还记得尽职的辅导员王丽雅老师、对患者无微不至而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马文珠、敖忠芳、陈钟英老师……“陈老师当时已经快80岁了,她的课却那么有趣!”
“南医教给我品德和能力,比医术更重要。”何九龙说,他一直为自己是南医毕业生而自豪。
有一年,何九龙收到了一位同学发来的短信——我女儿考上了母校!“我在一旁也看到了!”何盛意神秘地笑了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也就只填了南京医科大学这一所学校。”
“我来南医报到之前,爸爸一边帮我收拾行囊,一边跟我说,南医是个好学校!”
如今,何盛意已经担任了一年的校史馆讲解员,她和同学们承担了很多讲解任务,包括英文讲解。她说,来到爸爸的母校,通过做校史讲解来了解这个学校的历史,了解父亲在母校的那段时光,是一种传承。
何盛意始终记得——2003年,父亲那届校友曾在校园里面种了一些树。那年,何九龙送女儿来南医报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自己开车去看当年种的树。“我能感受到爸爸对母校的感情。每次提到他们当年的老院长尹立乔,提到当年的同窗孔祥清、王兴鹏,爸爸都是满满的骄傲。他们都是奋斗于祖国四海八方、为人民服务的南医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一群人。”何盛意微笑着说,“现在,我有机会来给爸爸讲讲这个学校了!”